导读:著名实用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生长”,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成长是一个动向化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教育孩子,除了外部条件因素,更多的是要注重孩子心理定势,所以家长想要引导孩子好好说话,可以从关注孩子内在心理因素开始。
在网上,总是能看到被各个熊孩子气得火冒三丈的家长。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都承认了自己的失败,想要和孩子好好沟通也成为了难上加难的事情。
01、不能好好沟通最根本的原因是双方对情绪管理的失控
很多父母不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所以在碰到亲子关系中的矛盾时,就容易触发“危险家长”的按钮,使得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只能被动服从或压抑反抗。
18岁的小唐今年上高三,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小唐表示自己已经倍感压力了。最近一次月考摸底,成绩离父母的期望差了一大截。学校到家的路程只有15分钟的路程,但小唐却走了一个小时。回到家后,不出所料地被父母一顿指责,就这样小唐连晚饭都没吃就回卧室改试卷。
空着肚子修改试卷的小唐,一边修改试卷一边听着父母在客厅喋喋不休的数落,不想听父母的数落,小唐准备听歌阻断这些声音。但小唐的爸爸坚持认为小唐之所以不好好学习是因为这些电子设备,还怒斥小唐不争气,不懂得体谅父母的用心良苦。但在争夺的时候手机摔在地上,不小心把屏幕摔碎了。就这样一场家庭纠纷爆发,直到闹到半夜两代人才疲惫地结束这场战斗。
第二天在学校又因上课不认真,而被叫家长。面对父母和老师的指责,小唐彻底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其实父母和老师的苛责从出发点是非常好的,都是源于对小唐未来的关心。但这种关心存在了大量的负面情绪,将关心反而变成了另一种情绪宣泄,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升级。这种情况已然不是教育而更多的是教训。
02、什么让父母和孩子的情绪失控?什么又是沟通间的大忌?
很多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好好沟通,其实是不明白,沟通的本质是什么!良好的沟通是基于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合理地提出最优化的解决方案,其根本在于解决当下的问题,而不是宣泄情绪。
1、面部情绪的失控
很多父母说是孩子的顶嘴和消极行为让自己的怒火大涨,从而忘记好好沟通这件事。可是在孩子的眼中,你虽然看起来是在好好沟通,可是面部表情早已传递着一种风雨欲来的危险气息。
比如很多家长不知道自己在沟通时自己的眉头一直是紧皱的;又比如一些家长在沟通时的脸过于板正,两人还没有坐下来好好谈谈,孩子就已经害怕的不行了。当沟通处于一种家长强孩子弱的地位时,就不存在沟通了。所以很多时候父母以为的自己在沟通,殊不知只是一个披着沟通外衣的幌子,自然教育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2、疾言厉色的听觉感官
很多孩子面对家长的指责时,都会下意识地低着头,此时孩子的听觉感官极为敏感。倘若家长没有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那么声音是会直接暴露在孩子的耳中。
所有的言语虽然表达着理解,但是孩子更能清晰的感受到父母隐藏的怒火。更糟糕的是孩子在面对过于恐惧的时候反而会破罐子破摔,彻底反抗。
3、话语中的隐性伤害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的沟通都排在了批评和指责之后。父母总是在表达“你怎么不行”之后接“算了”,表面看情绪非常缓和,但却存在着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和轻视,这样的沟通对孩子的伤害是极大的。
03、怎么样进行有效沟通呢?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面对亲子沟通难题提出了有效的沟通方式——“我向信息”法。我向信息既是让父母把“你为什么”换为“我的感受是什么”。
倘若小唐的父母在面对不如意的试卷成绩时,只是表达这件事对自己的影响而不涉及小唐,或许他们之间的关系会比现在好很多。
比如小唐的父母可以这样说,这个成绩考的不那么好,我感觉有些失望,但更多的是担心。这种担心可能使我和你妈妈整体都为你的学业而发愁。
其实很多时候做父母对孩子也更应该大度一些,要允许他们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优秀,要学着接受不同生命的不同形态。首先父母要明白,孩子的成长是多态的且动向的,当下只能表示当下的状态,不要让孩子早早地陷入对未来的焦虑之中。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虽然两代人都是主角,但其实孩子才是其中的核心人物。很多孩子最真实的感受是被安排被命令而不是被尊重,试着让核心人物去面对核心问题,让他真正的明白什么叫做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亲子矛盾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结语:
有效的沟通能够最大化地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问题,获得成长。家长要明白,真正的沟通是要获得两赢的局面。其实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意识、行为以及感知。平等地看待亲子问题,多用关心、关怀、呵护的出发点去看待孩子的成长,或许孩子更愿意听你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