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专职母亲,她们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和学习,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上各种特长班或补习班。她们对家庭教育不可谓不重视,对孩子成长不可谓不上心,但孩子后来的发展却与她们的期望差之千里。有些孩子很早就产生逆反情绪,不服管教。“我全是为他们,可没想到结果是这样!”有些母亲眼睛红红地对我说,显得十分委屈和困惑。
有人因此羡慕教师职业。“老师都很会教育孩子吧?”其实,在我的同行中,也有教育孩子不太成功的,尽管他们在学校很受学生喜爱,但和自己孩子却关系紧张。他们遇到的家庭教育问题并不比别人少,遇到问题同样显得束手无策。有些同行懊恼地说,“唉!整个心思都放在学校了,哪顾得上管自己的孩子!”
我看问题不一定出在这里。孩子成长需要陪伴,但也并非陪伴时间越多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关键是我们要搞清楚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尤其要搞清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
学校教育的逻辑是让学生“听—看—做”。学校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教师讲道理,口头教导,学生聆听领悟;其次就是行为示范,教师给学生做好榜样,学生模仿;然后是学校组织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去做,去亲身参与,获得体验。
家庭教育的逻辑是让孩子“看—做—听”。“看”,就是让孩子看父母的行为表现。父母讲文明话,孩子就能学会文明用语;父母爱读书,孩子就容易养成读书习惯;父母孝敬老人,孩子就能学会尊敬和关心长辈;父母相敬如宾,孩子就能学会和同学友好相处;父母有爱心,孩子就可能有爱心;父母豁达,孩子就可能大气;父母待人宽容,孩子就可能情商较高……我们以前的学生调查数据显示:80%的学生认为其道德品质来自家长,65%的学生认为其文化修养来自家长。
“做”,就是让孩子和父母一起做事情。一起做家务最有利于建立家庭亲情,最有利于让孩子获得生活体验和生活能力,这是培养孩子责任感和让孩子懂得感恩的家庭必修课。最后才是“说”。和孩子讲道理是必要的,但不是要摆在首位的。如果家长“看”和“做”做得不好,却整天给孩子讲这道理那道理,那么孩子不仅不容易接受,还会更加反感。家长做好榜样,道理不言自明;家长没做好榜样,道理讲再多也没用。我虽没做过定量研究,但有很多事例让我强烈感觉到,如果家长榜样作用不好,沟通方式不好,却整日碎嘴唠叨,和孩子讲道理,那么很容易过早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我见到过一些孩子,他们的父母学历并不高,甚至没上过什么学,不善于长篇大论,终日忙于生计,和孩子相处的时间也不很多,但孩子很懂事,很自立,学习成绩也不错,原因在于父母把“看”和“做”做好了。相反,我也见过这样的家长,学历很高,很会讲道理,一套一套的,但孩子身上有很多问题,对家长很抵触。还有的孩子你甚至能感觉到他的“两面人”倾向。我看主要问题就是家长“看”和“做”没有做好。也许我的一些同行也没注意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区别,用教育学生的方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结果效果并不理想。
没有人读过“家长专业”,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了子女,父母就成为教育者,一个新的学习历程就随之开启。教育首先是教育者学习做人的过程。教育者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那样的人。不论将来科技怎样改变教育的技术和手段,教育永远需要榜样。做好榜样胜过任何方法和技巧。就如西班牙哲学家费尔南多?萨瓦特尔在《教育的价值》中所说的,“丰满的人性,向来都不是由简单的生物学基因编程所决定……我们是为成为人类而出生的。生物学上的人类定义之后,还需要加以确认——靠自身努力和与他人相处的关系来赢得第二次诞生,并以此确认第一次生命的意义。我们本该生而为人,但却只有依靠他人人性的感染和我们自己不断取得的进步,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我们要永远提醒自己: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教育者——教师和父母是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