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原生家庭原罪论,造成了许多中国人把一切责任归结为父母的教养。
父母教养到底对你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
我们用科学来说明这一争论。
01
埃里克·特克海默(Eric Turkheimer)在2000年的时候发表了一篇名为《行为遗传学的三条法则及其含义》的文章,试图终结先天与后天之争。
特克海默提出的这三条法则分别是:
- 人类所有的行为特性都是可遗传的;
- 家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小于基因的作用;
- 在人类复杂的行为特征方面,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变异不能够用基因或家庭作用来解释。
平克认为行为遗传学的这三条法则“可以算得上是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研究发现。”不幸的是,平克接着说“大多数心理学家却还没有认真对待它,多数知识分子也还没有领会其含义。”
美国行为遗传学家普洛明等人于2016年发表一篇题为《行为遗传学中可重复检测的十大研究发现》论文研究成果如下~~
- 你外向乐观,可能并不是你父母提供了轻松向上的家庭环境,而是你遗传了父母的外向乐观特质。
- 同样,一个人抑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一方或双方有抑郁。
相当于说,除了少数几个心理特质相关性不大(比如喜好浪漫,但也并不是说毫无遗传影响),其余都有来自遗传的作用。
02
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主要有三个要素,
- 第一共享环境,主要是家庭。
- 第二非共享环境,主要指家庭以外的各种成长中的影响因素。比如说同伴,学校老师等等。
- 第三遗传因素。
其中共享环境,也就是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影响,大约占25%左右。
遗传率与人的发展正相关增长,另一方面共享环境(家庭)的影响则逐渐趋向于零。也就是说,青春期之后,孩子受到来自家庭的影响微乎其微。
同一家庭长大的不同孩子之间的差异,是以非共享环境方式来展开的。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同可以用50%的基因解释,但剩余的50%并不是来自于成长于同样的家庭,而是来自于兄弟姐妹各自所在的不同群体。
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中提出了儿童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就是说同伴、玩伴和其他孩子认同的群体,才是除了基因影响之外,对心理发展影响最大的部分,这部分与同一个家庭成长的兄弟姐妹所共享的环境不同,属于非共享环境。
总结可以归结为基因-环境的交互作用,只是遗传影响占了1/2弱,非共享环境占了1/2左右。
03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人,12岁之后父母对的影响就已经开始微乎其微了,到了成年阶段,一个人最终会成为什么样子,父母的教育也就是共享环境,在各种影响因素里面,已经基本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