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得语文者得天下,得阅读者得语文”、”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优势会在三年级后逐渐体现出来”,在这信息化的时代里,无论是微信,微博、网站或自媒体随处都能看到类似的文章,无时无刻都在告诉你: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是如何如何的重要。
的确,经年累月的阅读,能收获各类文化和知识,体验着作者描绘的书中世界,体验过书中千百人一生的喜怒哀乐,或能达到“满腹诗书气自华”,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使得生命和气质得到升华,以至于秋天看到一群鸟儿飞过,便能联想到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啊,秋天来啦,一群鸟飞过去了?”所以,无论从哪个维度看,阅读都非常重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刻不容缓。
但是,回归现实,我们又将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如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虽初为人母,但却深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责任之重大,应时刻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父母无法以身作则,自己都做不到坚持阅读,不断学习,那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的勇气是从何而来呢?即使某天她听了你的话,照你说的做了,那也并非是她心甘情愿,而是她出于对你这个成年人的恐惧,觉得自己弱小“斗”不过你,不得已才做出的妥协。
所以,从怀着孩子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地加强父母自身的学习,从育儿知识、理财知识、再到心理辅导等等等等,无不涉及,希望能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明白“活到老,学到老”的道理,也希望通过知识的不断积累,尽可能多的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进而提高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同时,坚持给孩子读绘本,讲故事,即使外出旅游或回老家时忘记带书,也会给她听“贝塔故事”、听“火火兔”或分享父母小时候亲身经历的的趣闻、趣事,尽可能的做到“不断档”。
可是,即便如此,终究还是觉得还差了点什么,却又说不上来到底差了什么。而“无所不能”的父母到底是孩子成长路上的引路人还是绊脚石呢?父母如果聪明到什么都会,那孩子会不会因此而产生距离感或者挫败感呢?反之,如果父母不够“聪明”,一问三不知,久而久之,会不会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的父母不如人呢?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让我很茫然,很矛盾!
终于,在孩子幼儿园中班时期开展的“21天阅读打卡”活动中让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要与孩子共同成长,陪孩子一起阅读!
由于爸爸工作繁忙,陪读的工作大多由妈妈完成,爸爸采取见缝插针式陪读,有空就陪。于是,“家庭阅读计划”就与幼儿园开展的“21天阅读打卡”活动同时启动了。
孩子的目标是达成本学期内各个阶段的21天阅读打卡,拿到“阅读之星”奖状,假期间完成的则在家里兑现相应奖励;妈妈是计划把当年家里的未开封的几本新书全数读完;爸爸则无量化要求,只要坚持阅读,电子书、公众号推文亦可,但需不定期做阅读汇报,讲读后感,年底再开一次开家庭总结会议,各个家庭成员自行汇报达成情况,并制定下一年的阅读计划。
在2018年制定家庭阅读计划之初,孩子的表现最为突出,拿下了3张“阅读之星”奖状,妈妈的完成度达90%以上,爸爸最少,只读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及余华的《活着》,年终家庭总结会上他做了深刻的检讨,并承诺次年加倍达成。
2019年幼儿园大班,阅读方式稍微做了调整,由之前由父母输入为主转为孩子的输出,温习为主。
孩子是主角,是老师,父母则变成了学生,孩子把之前看过的书讲给“学生”听;也把幼儿园的知识、游戏带回了家里,一家三口轮流表演“餐前秀”,儿歌,故事、舞蹈轮番上阵,让孩子过足了老师隐,角色的转让也让孩子获得了无数的欢乐,作为父母,能以孩子的身份还原她平时的种种调皮,也不失为一种“报复”,让她体验一翻,作为老师或者父母,教育好一个孩子由多不容易。
2020年,2021年,家庭阅读计划仍在继续着,只是内容更加丰富了!如今,孩子已能独立阅读,一年级学完拼音后,生字也无需再依靠父母,可以自己拼读。父母只要在旁做个好学生,静静地听小老师讲故事即可;妈妈继续保持着每年十本以上纸质书的阅读量,尽情享受着精神上的宁静和丰盈,只是增加了养花、喝咖啡的爱好。
爸爸也凭借自身的努力,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得到了单位领导的认可,同时获得前往北京进修学习的机会;身材管理上也从一个150斤的中年油腻大叔变成了一个120斤的帅小伙。
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告诉孩子,你的父母也不是万能的,不是完美的,他们跟你一样,也需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自我修复与完善,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未来,让我们继续放缓脚步,共同的成长;安静地阅读,去浩如烟海的图书世界中遨游,去探寻神奇的人生轨迹,去领略更美的诗篇和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