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送儿子到幼儿园门口,遇见了一幕。
一个小女孩对妈妈说:“妈妈,我的水杯忘拿了”。妈妈看了眼孩子,忍不住责怪了起来:“不是给你准备好了,放在餐桌上吗?怎么又忘记了?”
女儿耸拉着脑袋不说话,妈妈又说到:“都不知道说你什么好,才多大记性就这么差,你先去上课,我等会给你送来。”
我们的孩子都在小区内的幼儿园,而我们也在同一栋楼上,于是我们结伴回家。路上,她不仅埋怨了起来:“你说现在的孩子,才多大点,记性就这么不好,我帮她装好水后,对她说水杯装好了,等会自己带上,结果还是忘了,真的太让人头疼了!”
其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情形:
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将一件玩具放在了别的地方,但是下次玩的时候就忘记了,于是到处找。
孩子看完的书,下次找的时候就不记得放在了哪里,怎么都找不到。
让孩子帮忙放一样东西,结果找的时候却不见了,问孩子孩子也不知道。
很明显,孩子的这些习惯是不好的习惯,总是丢三落四,或者忘记东西放在哪里,可是孩子这样的行为真的是记性差吗?
当然不是!那么今天晴风来为大家分享孩子为什么会丢三落四,造成孩子丢三落四的原因是什么?作为父母的我要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改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01孩子丢三落四,不是记性不好,而是自理能力弱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丢三落四,总以为孩子是记性不好,记不住自己将东西放哪里了,所以才会总忘记,但其实,孩子是因为自理能力弱,才出现这样的情况。
记得去年的时候,儿子每次玩完的玩具,总是不知道放在那里,一会找汽车,一会找积木的图形,几乎每天都会上演找玩具的情形。
心理学家曾对孩子丢三落四的习惯做过研究,最终发现:孩子丢三落四的习惯,并非是记忆力差,而是他们的自理能力没有培养起来,所以才会出现丢三落四的习惯。
所以,孩子丢三落四是因为他的习惯不好。而现在的孩子,丢三落四的问题非常严重。
据某调查结果显示:3~9岁的孩子中近60%的孩子都出现过上学忘带作业本的情况。
也就是说,孩子是因为从小没有养成自理的好习惯,等到孩子慢慢长大后就会出现丢三落四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自理能力呢?
自理能力指:人们在生活上能自已处理日常生活琐事的能力,比如说做饭吃饭,卫生,购物,学习等等。
对于孩子来说,自理能力就是在一定的年龄内,能够做好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儿童心理学家曾说:自理能力是孩子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前提和基础,是孩子学会照顾自己衣食住行的必备能力,这会帮助孩子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成为真正独立的人。
只有孩子拥有了自理能力,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拥有独立的人。所以,对孩子来说自理能力很重要,而对我们父母来说,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更加重要。
02孩子自理能力弱的根源是什么?
现在很多的孩子自理能力都差,曾经有一名学霸被清华退学,退学的原因就是因为生活自理能力太差,那么造成孩子自理能力弱的根源究竟是什么呢?
- || 受父母不良习惯的影响
心理学中有一个“坏习惯效应”,是指一个人的习惯很容易影响到同生活人的习惯。也就是说,一家人中的生活习惯会相互影响,特别是坏习惯,而孩子也是最终容易被坏习惯影响的人群。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生活习惯来源于父母,当孩子看到父母总是乱扔乱放,孩子就会受影响,也会乱扔乱放,当孩子一旦习惯了乱扔乱放,那么孩子必然学不会做事的条理,从而容易出现丢三落四的问题。
- || 父母过度包办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的父母会帮孩子收拾房间,8%的父母会督促孩子自己收拾,2%的父母会不闻不问。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太多的父母选择包办,从而让孩子失去了自我锻炼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自理的能力。
孩子在小的时候,大部分时候,父母都会说:“宝宝,你玩就好了,妈妈来。”于是从小孩子习惯了妈妈来帮自己整理。
每次一旦孩子有需求,需要干活的时候,就会想到父母,孩子会想:“有妈妈帮我整理。整理的事情不用我来,我还小。”慢慢孩子的内心就会出现偏差,总以为任何事父母都会帮自己做好。
当孩子逐渐长大后,就无法脱离父母的包办,因为从小父母的包办让孩子不懂得自理,更是因为孩子习惯了父母的包办。
若在此时,父母想让孩子自己来做,孩子就会因为不会而容易出现丢三落四的问题。
这其实是因为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的表现,导致孩子真的要自己做的时候,会出现依赖心理,总觉得即使自己做不好也有父母在,所以会出现丢三落四的问题。
- || 没有责任心
其实很多孩子出现丢三落四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没有责任心。
因为从小的生活习惯让孩子习惯了不用操心,孩子知道有父母帮自己想,帮自己做,自己不用管。
之前《少年说》中一名高中的男生对妈妈喊话说:“妈妈,你离开的这一个月,爸爸没有为我做过一顿饭,每天都带我在外面吃”。妈妈听完后虽然差异,但同时也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对儿子说:“这一个月爸爸没为你做饭,那你为什么不想着为爸爸做饭呢?”
其实孩子自理能力弱也是这样的原因,孩子习惯了接受,习惯了父母的给予,习惯了不用自己操心。
所以孩子的大脑,理所应当的将自己归类为家中的享受着,当要面临自理的时候,孩子大脑抗拒的想法,第一时间向身体发出指令,此时孩子会用丢三落四来告诉父母,自己做不好。但其实孩子这样的行为是因为父母过度的包办,导致孩子没有责任心,从而出现丢三落四的问题。
- || 没有养成好得习惯
很多孩子出现丢三落四的问题,是因为在3岁前没有养成好的习惯。比如父母从不要求孩子整理自己的物品,孩子很少整理甚至是从没有整理过,当在孩子3岁的时候,父母要求孩子自己整理的时候,孩子就会不愿意。
记得之前在儿子两岁的时候,每次儿子玩完玩具,都是我帮他整理起来,后来在孩子即将三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在幼儿园更适应,我学着慢慢让孩子自己去整理自己的物品,方便放学的时候可以整理好自己的书包。
可是每次让孩子整理,孩子不是装作听不见,就是故意不管。很多时候,催孩子的时间,自己早都做完了,于是慢慢也不爱催孩子做。
可是等孩子上幼儿园以后,自己的书包不会整理,快放学的时候,不会将书和玩具装整齐,而是一股脑全部塞进书包。
若父母因为觉得让孩子做起来太慢,从而帮孩子做后,孩子的自理能力就更加不会被培养起来。一旦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好的整理习惯,孩子就会习惯于父母整理,或者自己胡乱整理。我们都明白只有整齐的时候才好找东西,若是乱七八糟,孩子必然不知道是不是落了东西,就很容易出现丢三落四的问题。
03父母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改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2岁是孩子学习自理的关键时期,若在此时孩子拥有了自理能力,那么孩子到3、4岁时,就会萌生出自信和独立的特点,很多事都想自己做。
也就是说,孩子的自理能力在为以后的独立能力打基础。所以对孩子来说自理能力非常重要,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如何做,才能帮助孩子改掉丢三落四的坏习惯呢?
首先,父母要做到以身作则
孩子丢三落四的问题,很多都是来源于家庭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先做到以身作则:
- 01父母不丢三落四
如今,虽然我们已经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了,但是很多父母却在以身作则总是自控力太差,导致孩子受父母不良的影响。
所以我们要先学会改善自己丢三落四的问题,学会有条理的整理,无论是整理家里还是自己的物品,都要学会有条理的整理,只有我们不丢三落四了,不乱扔乱放,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整理的好处,让孩子慢慢习惯于待在一个整齐的家中。
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比如将家中的水杯、书、常用物品,每次用完及时归位,只有这样,慢慢才会影响孩子,让孩子改掉丢三落四的问题。
- 02父母要养成好的收纳习惯
当我们学会不丢三落四了,就要开始进一步加强,养成好的收纳习惯。
我们可以购买一些整理物品的收纳盒等,可以将小而不好归整的物品放置在收纳盒中,并且要将家中储物的地方进行分类。
可以用:常用、偶尔用、不常用来分类。
常用的物品放在易拿取的位置,偶尔用的放在次位置,不常用的放在不好拿取的地方。当我们对家做好了分类,就要开始对物品做分类,比如剪刀、充电器、等放在常用的地方,工具雨伞等放在偶尔用的地方。刀片、铲子等放在不常用的地方。
做好了归类,整理起来就比较容易,当我们一次大的整理完毕后,以后每次只需要维护就好。若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有条理的家中,孩子必然也会受父母的影响。
只有我们明白:作为父母的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优化自己,始终将自己看做孩子的榜样,并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生活环境。
当我们养成好的习惯后,孩子也会受我们的影响,才会为孩子的自理能力奠定基础。
其次,父母要懂得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当我们能够为孩子做好榜样后,就要开始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了,此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 01父母要学会放手
很多孩子丢三落四,自理能力差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父母不懂得放手,所以孩子从小习惯于父母的包办,此时我们就要学会放手,锻炼孩子,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前段时间,为了培养儿子的自理能力,于是要求孩子自己整理自己的书包。
可是孩子每次要上学走了,却总是没整理好,对我说:“妈妈,我的书包没整理好,你甭我整理一下。”听完儿子的话,我对孩子说:“整理书包是你自己的事,你需要自己完成。”孩子听完很不愿意的对我说:“可是我快要迟到了!”看着孩子不愿意的表情,继续对孩子说:“妈妈之前就对你说了,你需要自己整理好书包,赶快整理吧!妈妈等你。”
孩子很不愿意的整理好了书包。第二天的时候,孩子依然耍赖,我依然拒绝,之后过了几天,孩子开始不再喊我来整理,而是很自觉的自己整理好。
其实,孩子不是不会做,而是父母不舍得放手,只有我们勇于放手才会培养出自理能力抢的孩子。
- 02面对孩子的耍赖,坚决拒绝
我们一开始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时,总会因为孩子的求饶或者特殊情况而功亏一篑。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学会坚决拒绝(除非是很严重的大事)。
记得前段时间带孩子去看电影《哪吒》,在去之前,我对孩子说,等会了自己将玩具收拾起来,我们去看电影,到时妈妈告诉你,孩子点头回应着。
后来距离要走还剩20分钟了,我对孩子说:“现在将玩具收拾起来吧!然后把外套穿上,我们要出发了。”孩子“嗯”答应着,可是却不动。快要走的时候孩子起来将衣服穿好后对我说:“妈妈,我们走吧!”看到身后乱七八糟的玩具,对孩子说:“玩具还没收拾好!”儿子却开始向门口走,并对我说:“回来还要玩,我们赶快走吧!不然电影要开了。”
看着儿子的反应,坚决的对儿子说:“你要玩的放在一边,不玩的收拾起来,我等你收拾,收拾完再走!”儿子看我坚决的模样,走过来,将自己的玩具收拾好。
很多时候,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挑衅行为,若是我们选择纵容孩子,孩子的自理能力将不会被培养起来,所以,面对孩子的撒泼打滚,我们要坚决拒绝,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无孔可入,才能培养起来孩子的自理能力。
- 03父母要让孩子完成自己的事
当我们学会了放手,面对孩子的撒泼打滚选择坚决拒绝,孩子就会开始学着自理。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开始做自己的事。
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先做这些事:
1.5-3岁时:
让孩子自己整理玩具;
吃完饭,将自己的碗短刀厨房;
让孩子整理自己的衣服;
让孩子归类自己的洗漱用品;
让孩子学会自己刷牙,自己洗脸,洗脚
3~5岁时:
让孩子整理自己的床;
让孩子整理自己的书;
让孩子整理自己的书包;
洗自己的袜子和内裤;
让孩子学会自己洗头发;
6岁后:
让孩子打扫自己的房间;
洗一些小而薄的衣服;
让孩子学会自己洗澡等……
一开始可以让孩子先做这些,慢慢长大点,可以给孩子增加他可以做的项目。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一些危险的,孩子够不到的,或者力气不够的就需要我们父母协助完成。
只有我们懂得让孩子自己完成自己的事,孩子才能慢慢生出责任感。
最后,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当孩子开始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时,就意味着孩子开始学着变自理,此时我们就要帮助孩子,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 01利用“21天定律”帮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心理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定律叫:21天定律,是指一个人若要建立一个新的习惯或者理念,并让习惯或者理念巩固,就需要21天重复的练习。
也就是说我们若想让孩子学会自理,就需要让孩子进行21天重复的练习。
心理学将这21天定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7天,此阶段表现为:刻意、不自然,需要十分刻意的提醒。
第二个阶段是7-21天,此阶段表现为:刻意、自然,但依然需要有意识的控制。
第三个阶段是21-90天,此阶段表现为:不经意、自然,此时不需要刻意控制,就能够做的很好。
所以我们可以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第1-7天,不断提醒孩子,让孩子刻意的进行自理练习,在第1-21天的时候,孩子已经有了自理的意识,此时我们就需要监督孩子,巩固孩子自理的行为。当这21天结束后,孩子不仅学会了自理,并开始很习惯的自己完成自己的事了。
- 02不断强化孩子自理的好习惯
当21天结束后,孩子其实还会偶尔出现松懈的情况,此时我们父母就要不断的强化孩子自理的好习惯。
比如孩子身体不舒服,我们可以代孩子完成,但若是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孩子就需要自己完成,我们不可以代替完成。
不能觉得孩子的习惯已经有了,一次两次没关系。有句话说:“下坡容易,上坡难。”破坏孩子建立起来的好习惯很容易,只需要父母一次两次的代劳就好了,可若是一旦破坏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好习惯,那么再次去建立的时候,就要比第一次难上百倍、千倍。
所以,即使习惯建立起来了,我们也不能随意破坏,而是要不断的强化孩子的自理能力。也就是在过程中,依然坚决的不代劳,让孩子自己完成。
- 03学会用“积极效应”让孩子爱上自理
在个性心理学中,人们把由于自信而引发的积极心理现象,称之为积极效应,也称为亨利效应。
也就是说一个人因为做一件事而感受到了自信,从而更愿意去做。
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是,若是孩子通过自理感受到了自信那么孩子就会爱上自理。所以,当孩子在自理的时候,若是孩子做的不好,我们不能肆意批评孩子,而是要慢慢引导孩子,让孩子做的更好。若孩子做的好的时候,我们就要及时夸奖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理带来的好处,从而爱上自理。
只有父母不断的鼓励和赞美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信,从而产生意愿的内动力,此时孩子就会爱上自理,最终变为一个自理能力强的人。
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的养育方式非常重要,是培养孩子让孩子拥有一个好习惯,还是一味的包办,让孩子丧失自理能力,都在于日常生活的点滴中。
智慧的父母懂得放手从而培养孩子,让孩子拥有一生受益的好习惯,愿每一对父母都能明白独立的重要性,在小时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从而让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