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吃番茄炒鸡蛋,就不吃,呜呜呜….”邻居家8岁大儿子又和妈妈吵起来了,这次是因为偏食的问题。孩子脾气也不小,反抗时声音很大,以至于在我家都听得一清二楚。以前孩子在学校,大部分时间与老师同学相处,这不刚好是暑假嘛,许多孩子开始“原形毕露”,发脾气、暴躁等不良情绪高涨,有些孩子甚至与家长从愤怒到冷战。
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做了一些危险的事情,或者是错误的事情,大多数家长都会大声呵责,甚至破口大骂。可能家长都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意识到错误,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防止下一次再犯。但实际上家长的这些表现很有可能潜移默化,让孩子也学会你对待事情的态度。
如何冷静的回应孩子,并教他们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暑期家长必教的一门课程。咱们通过一篇文章来学习一下因纽特人的处理方式。
一位学者在1960年和因纽特人家庭在一块儿生活了一年多,让他感觉到很惊讶的是在因纽特人的社会当中,就算是孩子,也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愤怒的情绪。这位学者亲眼目睹了一位因纽特人母亲对他两岁的孩子的教育方式,两岁的孩子朝母亲扔石头,但是这位母亲并没有生气,而是告诉孩子说自己很痛。
如果是换成现在任何一个妈妈,当孩子向自己丢石头的时候,相信大多数的妈妈都已经愤怒不已,甚至有的妈妈还会举起双手用武力教训孩子。
因纽特人的母亲在这样愤怒的情况下,并没有做出像其他人那样的反应,反而是保持了很冷静的态度告诉孩子后果。
其实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讲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机会,只需要向他展示如何保持自己镇定的情绪,而不是表现出愤怒,那么孩子在以后面对这样的事情时候,也会有同样的表现。
这位学者在当地观察到的情况是,因纽特人一旦表现出一点儿受挫折或者是愤怒的样子,都会被当地的人认为是懦弱幼稚的表现,所以当地包括小孩儿在内,几乎没有人会有愤怒的情况出现。
因纽特人教育孩子的黄金定律就是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对孩子发火,更不要大声呵斥孩子。或许在他们当地的文化里,对孩子大喊大叫是一种极其不体面的事情,当地已经形成了这种风俗。他们认为无论什么情况,对孩子大喊大叫,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作用,只会让自己气的心跳加速,孩子反而觉得想惹怒父母,并不是这么回事儿。
当孩子出现一些不好行为的时候,父母应该追究的是孩子为什么会感到焦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行为,而不是“以大欺小”。
有专家说,父母在生气的时候,对孩子叫嚷威胁的行为,是在用这种方式告诉孩子,以后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解决问题。一直都在强调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的一言一行,在孩子看来都是可以模仿学习的,想教会孩子更好处理事情的方式,必须要从自身做起。
如果自己经常对孩子大喊大叫,那么碰到问题的时候也会让孩子不自觉地做出同样行为。
如果在生活中碰到孩子发脾气,可以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把整个情况作为游戏的一部分来通过故事和游戏作为教学解决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打了妈妈。可以跟孩子玩个简单的游戏,谁输了就要回答一个问题,之后可以问孩子为什么会打妈妈,妈妈很痛,你真的很恨妈妈吗?
问孩子这些问题的时候,就是告诉他们,这种行为会伤害其他人的身体,也会伤妈妈的心。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只是心情不好才会做出来的动作,其实是很爱妈妈的,做这些动作是伤害到了妈妈,意识到这些之后,他以后就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了。
想要控制情绪做游戏是很好的练习,即便是父母都不瞒孩子的愤怒,那么父母也要及时理解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好的行为,知道原因之后,才能教他如何控制自己的愤怒。
其实现在社会上对孩子的错误行为,大喊大叫已经是普遍现象。我们应该早点儿知道一些育儿技巧,比如:愤怒=尖叫、情绪爆发。
父母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孩子小的时候非常单纯,言行举止大多数都是从父母那里学到的。所以如果是情绪暴躁的父母,基本上将来孩子也不会冷静的处理事情。反而是那些遇事冷静,懂得分析的父母,将来的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所以碰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第一时间应该对孩子做的是向他们展示如何保持冷静,其实这对成年人的情绪控制也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