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家庭教育的三个误区:
1、把成功学当成家庭教育的目标,其背后的逻辑是:你若不听我的,你就不会成功。当前大多家庭教育专家都以此为绳索绑架家长。
基本常识:孩子,不管你成不成功,你都是我的宝贝疙瘩。
2、把亲子关系当成家庭幸福的核心,其背后的逻辑是:你若不亲子,你就不会幸福。当前大多亲子教育机构都以此为镣铐锁住家长。
基本常识:家庭关系还有夫妻关系、婆媳关系等,亲子关系只是诸多家庭关系中的一部分,既不是重点,更不是全部。
3、把学习当成家庭发展的基础,其背后的逻辑是:你若不学习,你就不会发展。当前几乎所有教育机构都以此为牢笼囚禁家长。
基本常识:当前教育,不是种子出了问题,而是环境出了问题。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种子身上,而是放在如何改良环境上。学习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就像一粒种子,只要环境适宜,自然会向上生长。真正的教育不是控制而是解放,不是给予而是唤醒恢复人的本能和天性。
二. 当前家庭教育的二大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1、经验派:以家长个人教子心得经验为主要表达方式。优点:接地气,易共鸣。不足: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普适性差,很难活学活用,不易从经验的池塘走向科学的海洋。
2、经院派:以专业研究机构?专家理论研究为主要表达方式。优点:有较强的理论指导作用。不足:曲高和寡,小众的自说自话,缺少练习,可操作性差,不易飞入寻常百姓家。
三. 新一代父母家庭教育的5大新趋势:
不同城市的教育消费水平有啥区别?父母的教育角色差距多大?……2月2日,由国内最大的家长社区——家长帮联合好未来教育研究院、艾瑞咨询,面向全国家长进行调查的《2015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正式对外发布。调查发现了新一代父母很多不同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
1. 近半家庭年教育支出超6000元
通过对1700余位家长的调查、40万PC样本监测、50万手机样本监测,《2015中国家庭教育消费者图谱》统计得出,近五成家庭年教育支出超6000元,近三成超过万元。
此外,收入越高的家庭,其教育支付费用占比越高。月收入5000元以下的家庭,近五成月支出教育费用300元以下;月收入15000元以上的家庭,月均家庭教育支出达1000元以上。月收入30000元以上的家庭,对教育更为重视,38%的家庭月投入2000元以上。
调查还发现,教育投入跟所处的城市有很大关系,一线城市的家庭教育月均投入500-1000元,二线城市的家庭月均投入300-500元;三四线城市的家庭月均投入是100-300元。
2. 如何带娃?80后与父母有分歧
调查发现,70后家长已成为主体人群,占比63%,其孩子年龄集中在7-18岁阶段,面对应试升学和素质教育双方面压力,已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教育模式。
80后家长占比29%,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他们已逐步承担养育儿女的责任。其孩子主要在0-6岁阶段。80后家长具有较高的学历,更善于运用互联网及科技产品。
调查还显示,与上一代60后父母相比,80后父母由于受教育程度及成长环境不同等因素影响,有四成认为,在养育孩子上,最大问题就是“与父母传统教育方式有摩擦”,而六成60后父母也承认自己和孩子思维模式不同,有代沟。70后、80后父母的育儿状况趋近相同。
3. “慈母/慈父”取代“严师/裁判”
参与此次调研的家长中,妈妈占比66%,爸爸占比33%,妈妈对于教育的投入度更高。参与调查的家长中,超过七成的人认为,妈妈承担着教育孩子的主要工作。新一代家长对孩子不再一味专制、严厉,更偏向平等交流,推崇关爱、尊重的教育方式。
新一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如何?调查显示,“慈母/慈父”位列第一,占比60%;“朋友”占比43%;“严师/裁判”等形象占比较小。调查还显示,近5成家长每天与孩子相处2-5小时,而27%的爸爸平均每天仅有2小时以下的时间陪伴孩子。
4. 80后更关注孩子道德与性格
调查还发现,父母的育儿需求趋近相同,对孩子道德与性格的养成关注度大于学习成绩。在家庭教育中,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其次集中在孩子的习惯、性格、沟通交流等环节上。因此更关注孩子的独特性和个性,全方位发展已经成为80后父母的教育理念。
但相对而言,爸爸更多以结果为导向,关注学习成绩和动手操作能力;妈妈关注性格、习惯养成及能力培养。
5. 逾8成家长通过网络获取育儿经
调查显示,近56%的家庭,家长双方对于教育理念基本一致,但仍有近三成家庭存在分歧。而面对分歧,更多的家长抱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选择自学或交流沟通的方式,62%的家长选择自己看书学习,54%选择和爱人商量,50%选择网上社区和其他家长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