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全球2.4万多人后发现,其中有95%的成人偶尔自己会犯拖延症的问题。
执笔:王彩云
编辑:王之风
定稿:苏子后
“快点,再不快点就要迟到了”。
这样的话语,时常久久在走廊里回荡着,在妈妈的催促声中,孩子依旧还是慢吞吞的做着自己的事情,丝毫不被影响,这让家长们很是困扰。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对全国199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97.12%的学生觉得自己有或偶尔有拖延症。
心理学家通过调查全球2.4万多人后发现,其中有95%的成人偶尔自己会犯拖延症的问题。
为何孩子越催越慢,心理学:拖延症有原因
1、 打乱了孩子的内在秩序
通常情况下,家长都会对孩子有一个自己期盼的理想值,而孩子慢吞吞的举动,让成年人容易产生一种失控感,心中会升起一股无名的焦躁,逐渐转换成对娃的一种催促。
家长不断催促的方式,让孩子觉得自己的自我功能被剥削,相应的自尊水平也可能受到影响,他就会通过拖延时间来确认自我范围。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后发现,一个孩子的自尊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他今后的自律性,而拖延症是自律性出现的最直接表现。
2、给孩子带来了负面心理暗示
家长若总是不断地催促着孩子,很容易给他们留下一种心理暗示“我的动作很慢”,久而久之,就容易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定型的思维,我每天是要被催促才可以的。
而父母面对娃这般慢悠悠的状态,就会越发着急,对他们更加催促,进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当中。
家长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容易让他们形成怎么样的自我定位,具有怎样的外在表现,这一切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和信任。
现在的家长每天面对快速运转的生活节奏,追求着高效率、高速度等方式,不断地催促着自己向前走,实则内心是充满焦虑的,在面对孩子的时候也不自觉将这种情绪转移到他们的身上。
3、容易让孩子产生抵抗、逆反的情绪
家长不断的催促声,也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抵抗、逆反情绪,就像自己本来很想去做某一件事情,但由于有人逼迫着他将这件事情赶紧做完,心理就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甚至是厌恶。
孩子在面对这种情况时,也会出现类似的心理反应,他们就用拖延来表达自己的抗拒。
如何轻松帮助孩子改善拖延症?
1、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由于孩子年龄尚小,理解能力有限,对于时间他们很难去理解,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帮忙建立时间概念,尤其是在三岁之前,他们还没有树立时间观念。
父母可以采取沙漏计时法,给他买一个小沙漏,通过沙从一边全部漏到另一半边的方式,让他感知到时间的流逝。
在三岁后慢慢萌生出了时间的观念,就可以通过钟表告诉他们秒、分、时,及之间的相互转换,然后通过看电视、玩玩具等来逐渐帮助他们建立时间观念。
2、 把主动权交给孩子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提出,要将孩子的一切还给他们,让孩子去进行掌控,也成为自然后果法。
这并不代表着对孩子不管不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人进行正确的引导,如跟孩子约定吃饭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时间一到就收走碗筷、关掉电视,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事情,不然后果就由自己去承担,这样速度自然而然就会慢慢提升。
3、 父母言传身教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无形当中影响到孩子。
因此,父母要想孩子不拖拉,那就需要自己以身作则,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拖拉,给他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从而增加娃的内在行动力。
4、设定奖励机制
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家长要进行及时的鼓励和奖励,用正面的情绪刺激娃将速度提升。
例如,可以采用贴小红花的方式,当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件事情,就给予小红花,当积攒到十个的时候,就有一项奖励,在完成十六个的时候,再给予一次奖励等。
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孩子得到心理暗示,觉得自己的动作越来越快,且还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这无疑会让他们的速度变快,拖延症也将慢慢被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