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学会控制情绪
王营(特约评论员)
最近,一段“一人训孩子、全小区受教育”的视频引发了热议。视频中,一位妈妈深夜狂吼辅导孩子作业,响彻整个小区。发脾气的消极影响显而易见,还处在“作业煎熬”中的家长们,不妨适当放一放,放弃“孩子应该一讲就懂、一学就会”的不合理预期,提醒自己不必过于着急。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家长陪孩子写作业时,常被孩子专注力不够、效率不高、错误不断等问题困扰。不停地催促、无端的批评、严苛的指责甚至体罚,不仅搅闹得四邻不安,还会引发孩子的愤怒、恐惧、悲伤、痛苦等消极情绪,不但对孩子的学习毫无帮助,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一项研究表明,大脑中产生各种情绪的部分很早就发育成熟了,所以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有喜怒哀乐的情绪。但对情绪进行管理、抑制和分析的部分,即掌管理智部分的“理性脑”脑区,要到20岁以后才能完全发育成熟。
与孩子相比,父母作为成年人,“理性脑”已经完全发育成熟,应该有控制和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其实是不同量级的两个对手在较量。既然父母处理情绪的能力更强,理应担负更多处理双方情绪的责任,而不是任由自己情绪的洪水泛滥成灾,淹没了孩子的情绪表达。
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理性解决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完成作业是一项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也是一个不断出错和纠错的过程。对知识理解有偏差、做错题时,孩子也非常着急,如果此时父母大吼大叫,孩子就会更加急躁、不知所措,久而久之,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此时,家长应该学会暂时接纳孩子的情绪,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让孩子的情绪有一个缓冲期,等双方平静下来,再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出在哪里,应当如何解决等。如此,家长不用大吼大叫,孩子也容易接受。
父母要降低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了解孩子的个性。一些父母之所以在陪孩子写作业时控制不住情绪,原因在于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些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讲就会,一做就对,次次考满分,年年得第一,将来上清北。
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孩子是多血质,思维灵活,但深度和广度不够;有的孩子属粘液质,看上去接受知识慢,但学得扎实牢固。对于多血质的孩子,很难要求他们在学习中不出差错;对于粘液质的孩子,也很难要求他们一学就会。因此,父母要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格趋向和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为孩子制定适合其特点的学习目标,尤其不能拿“别人家优秀的孩子”与自家孩子作比较。
父母不可打击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要以肯定和激励为主。一些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常常采用“你真笨”“你真蠢”“你比我差多了”“谁谁谁比你强多了”等具有刺激性的语言,这些话语除了能逞一时的口舌之快,对孩子没有任何激励作用。
美国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的身上发现了一种“习惯性愚蠢”的现象。很多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因为某些原因,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并因此丧失自信心,产生无力感,坚信自己就是“愚蠢”的,他人也会觉得他们“越来越笨”。生活中,家长一些不经意的做法和坏习惯,就像是为孩子“套”了一个罩子,将孩子一步步推向“越来越笨”的境地。因此,家长不可对孩子冷嘲热讽,要静待花开,以肯定和激励为主,坚定孩子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