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犯下惊天案的例子,还少吗?马加爵、投毒的林森浩、残杀大学舍友的郭力维……这几天沸沸扬扬的北大学生吴谢宇弑母案,随着一审的死刑宣判,又在这名单上重重戳下了一个名字。
虽然网上并未过多披露吴的成长经历,但父母克扣自己,付出毕生心血,将唯一的孩子培养成北大学霸后,自己反倒命丧亲儿之手,这无疑,是家庭教育最可悲而可怖的失败。
平常家庭下的暗涌
其实,从很多细节看,这都是个再正常不过的家庭。在这个家庭中,父母恩爱,独生子天资聪颖。父亲去世后,母亲心情糟糕但依然坚持照顾儿子,日常自己独自在家的时候,随便买青菜对付伙食,但儿子回来,就要去买肉买菜。可见她对儿子的疼爱与照顾。
而吴谢宇也从未表达对母亲的任何不满,在法庭上,他还痛哭说爱母亲,不希望她受苦,说他“从小就知道,世界上没有比我妈妈更好的妈妈,”说“我妈妈为了照顾我和爸爸,她付出了她的一切。”可见,母子间还是温情的。
那为什么,当他看了母亲的日记,知道母亲在父亲去世后过得并不快乐,就动杀机?
只能说,种什么因,结什么果。
正如一个家庭中最能保护孩子身心健康的是母亲,孩子的问题大多也来自于母亲。
面对外界猜测吴母的强势控制,吴父的朋友沈之表示,“大声说话、对他严厉肯定是有的,但谈不上控制,因为吴谢宇很自觉。”
这句话已经说明了问题。天生自觉的孩子极少,几乎是没有的。孩子的自觉,有两种主要原因。一种是从学习中找到了成就感,或者是兴趣所在,或者责任感很强。
还有一种自觉,是因为抚养者从小对他严格要求,“训练有素”。
训练有素的“自觉”
沈之说,吴母“有些完美主义,又比较清高,但有时说话也很直接。”清高、完美主义的母亲只有一个孩子,她便把所有成功的希望押在这个孩子身上,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为了迫使孩子“成功”,母亲能用什么手段,是可想而知的,批评、指责、抱怨,这些家长顺手拈来的工具,对于孩子,却是让他内心打鼓的刑具。这些工具,家长越早使用,对孩子的效果越”好“,也越持久。即使到后来,看到已经”自觉“的孩子,家长减少或停止使用这些工具,孩子内心的条件反射却已经形成,很清楚自己什么情况下该做什么事情,以及相应的后果。
孩子内心的时钟是家长外力拨动、设定的,并非孩子自己经过摸索后的自由决定。孩子的内心缺失了自身成长的部分,家长却误以为得到了一个”很自觉、很懂事、很省心“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成长很容易走偏,心智难以保持健康。即使在青春期没有爆发,也只是将悲剧延期而已。浙江杀母案中的中学生徐力,就是青春版的吴谢宇。
被压抑的内心
吴谢宇说,“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能把考试考好是我对我爸我妈的唯一意义。”在孩子心中,他对父母的意义,仅仅是他带回来的一份又一份傲人的成绩单。所以你看,母亲对他的爱其实是空洞的,只看到他的学业成就,并没有看到他这个具体的人,他内心的声音从来没有被听见。在这方面,他是绝望的。
于是,小时候母亲只看见他的成绩,看不见他这个人,成年后,他也看不到母亲这个人,只看到父亲去世给母亲带来的不快乐。
孩子天然爱着母亲。他密切关注着母亲,跟母亲分享他的学业、生活,母子间的日常,并不乏温情。但内心深处另一个自小被压抑至深深土底的他,却在暗地里疯狂寻找契机解放自己。父亲去世后,压抑他的力量小了很多,母亲的郁郁寡欢,又激发了他从小被植入的自我感知:学业不够优秀的自己是分文不值的。现在他发现,不快乐的母亲是不值得活的。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失斧疑邻。自从他认为母亲该死的想法滋生,他便会看到各种母亲该死的理由。母亲喜欢张国荣,他认为母亲想学张国荣自杀。母亲喜欢看《红楼梦》,他便认为母亲想像最后求死的黛玉一样,也想求死。
最后,他找到机会,毫不留情把母亲杀死。本打算和母亲一起赴死,但是母亲死后,他发现自己又能活了。剩下的日子,他便尽情放纵,找多位性工作者服务自己,挥霍金钱,燃烧余额不足的生命。似乎,这样就可以弥补他从小缺失的快乐,满足深埋土底多年的那个他。
所以,那个从小被母亲深埋土底的吴谢宇,用母亲的鲜血浇灌了自己最终的成长。
孩子不是分数,是个完整的人
这样的家庭悲剧,是极端的。大部分类似的家庭,并没有那么极端,孩子所受到的伤害,也并没有那么严重。但是不严重不等于没有受伤。要知道,有多少孩子曾在暗夜中绝望,打算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有多少孩子,看似平安读到了大学,其实内心已经伤痕累累,甚至压力、焦虑积累导致的身体疾病,才刚刚诊断出来,又将影响他们接下来的长期生活。
爸爸妈妈们,醒醒吧,孩子不是分数,成绩不够好的他们,并不会就此拥有完蛋的人生。一个,或者一群,健康平安的孩子,才是一个家庭最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