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类代际的更迭,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生活的每一瞬间都在影响着孩子。
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孩子谈话和教导孩子、吩咐孩子时才是在教育孩子。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在教育孩子。你们怎样穿衣,怎样跟别人说话,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孩子都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家庭以及父母的影响。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同样受到父母的影响。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妈妈为了多挣些钱,让我们生活的好一点,总是不停的忙碌,起早贪黑,生活上也极具节俭,即使这样她还是坚持供我们姊妹三人读书。妈妈的勤劳朴素、持之以恒,不惧怕困难的生活态度一直影响着我。父亲是一位村干部,工作积极认真、为人诚恳正直,大方,热心,乡里乡村邻居有困难,他总是积极想办法,尽其所能去帮助。我从父亲身上学到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当然他们也有他们的不足,他们也会为了生活琐事、经济的困苦争吵不休,拿我们发泄情绪,很少给予我和弟、妹心灵上的关怀和照顾。当然,在他们那个年代,由于物质的匮乏,各种资源的不足,他们没有机会去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或是关注自身的成长,他们只是在用他们所能认为最好的方式给予和影响着我们。
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方向,应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我们确实没有办法选择谁做我们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所以,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都想着,如果有一天我有了孩子,我一定比我的父母做的更好。可等我真正有了孩子,我却不自觉的采用父母对待我的方式对待她们,承续父母的相处模式,互相指责,怨恨,让我童年的遭遇在我的孩子身上重演。同时,内心又不停的责问自己,我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我的孩子?怎么可以这样生活?我不是应该给孩子一个温暖有爱,为她们将来成长为一个自信、自尊、自爱、自强、有担当、知书达理、温暖有爱的人创造条件吗?可自己在行为上又做不到,内心冲突、挣扎不断,很是痛苦。
最终,我走上了自我成长之路。我学习心理学,学习NLP智慧父母课程,修习亲密关系,通过这些年的学习,我逐步认识到父母的学习成长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和孩子一同成长,从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开始,在此过程中疗愈自己童年的创伤,完善自己,努力成为唤醒者,而不教导者才是家庭教育的方向。
现在我家,女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一样,你们那个时候,是你们那个时候,不要和我这个时候比”。我的小女儿5岁,更是如此。每当我刚要说:“你怎么这样啊,你看***”。她就会说:“妈妈,有一首歌:“我们不一样,不一样”。然后啦啦啦……继续我行我素。我尊重我的孩子就是这样。正如纪伯伦的诗:“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父母所要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在自己的路上,仅此而已。
艾瑞克森小的时候,有一天在自己家的后院玩耍,突然来了一匹流浪马,身上没有任何可供识别身份的标记,没有人知道它是从哪儿来的。毫无疑问的是,这匹马的主人一定很着急。在大家不知所措的情况下,艾瑞克森自告奋勇地提出要将这匹马送回去。大家都很不相信,因为他们觉得:大人都没有办法,一个孩子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
但是,艾瑞克森的父亲相信自己的孩子。在得到父亲的同意后,艾瑞克森骑上了马,把它领到大路上,并让马儿自己决定该朝哪个方向前进,他充分相信马有自己回家的本领。只有在马儿离开大路去吃草或在路途中漫无目的地闲荡时,艾瑞克森才会干涉并坚决地将马拉回大路上。最后,这匹马走了几千米后,重新回到了主人那儿。当主人看到艾瑞克森把马送回来时,感到非常惊讶,就问道:“你是怎么知道这匹马是我的呢?”艾瑞克森回答:“我不知道,但马知道!我所做的只不过是让它在路上。”
艾瑞克森在教育孩子上也一直持有这样的观点:“我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在自己的路上,仅此而已。”
总之,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打造一个面向未来的人,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
纪伯伦在《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诗中写道:“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所以,愿我们每一位父母都能深知父母存在的意义;愿我们每一位父母都饱有探索的精神,去寻找更好更合适的教育方式来引领我们的孩子。即使我们无法找到最好最合适的方法,那我们这种不断探索的精神本身不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