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好了吗?这是一个一步步教你选择和执行,培养和改变孩子的习惯的应用步骤。我建议各位父母先点赞收藏,再拿出一个便签和一支笔,看完以下内容,可以写出一个改变孩子的计划和策略。(也可以转发给孩子看,让孩子自己学习!)
第一步:选择适合孩子的微习惯和计划。
首先想要孩子拥有或者改变的习惯列成一张简要的清单,它将成为第一步可以参考的清单。然后根据具体的行为要求建立微习惯。比如用“1个俯卧撑”代替“每天100个俯卧撑”的运动量,这样一次性金牛可以建立多个微习惯!因为微习惯对孩子意志力消耗很少,而且非常灵活。
一周弹性计划(推荐)
根据计划,从第一个习惯开始,使用微习惯策略一周时间,然后进行评估并选择一个长期计划。
一周评估:孩子有没有感到筋疲力尽?是否有超额完成目标?完成这些目标是否不费吹灰之力,让孩子有培养更多好习惯的渴望?以此确定孩子是否可以继续专注于一个习惯或者增加更多习惯,这样看它对孩子有多大的挑战性。
如果感觉孩子的意志力还能再应付一个(或两个)微习惯,可以引导孩子自己添加。
记住:在日历上帮助孩子标出一周计划很重要(当然,所有的都可以让孩子自己完成,家长起督促的职责),这样能让孩子切实履行计划的那一天所需要完成的任务。切记!过程中不可中断!
单一微计划
持续学习并获得一个好成绩是孩子最想达到的目标吗?想认真学好数学吗?想每天都投入地阅读吗?让孩子吧注意力全部放在一个单一的微计划上,这样习惯培养的成功率就会相当高。
如果孩子的意志力很薄弱,或者刚开始抵触情绪很强,和低落,那么一个微习惯的培养和计划执行就是他能承受的最大量了,让孩子从某个他喜欢的地方开始就好了。
在孩子心里总有某一个目标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其它目标,对自控力很差的孩子来说,这样“单一的微计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改善自己的自控力。
多项微计划
这是整个微习惯计划设计中最高级的,但是我把它放在最后就是想说,它并不适合初学者。
顾名思义,在计划的时间里,同时进行多项微习惯。写作,阅读,做题,运动等。
当然最适合孩子的微习惯数量,还是由每一个微习惯的难度决定的。如果,孩子在一个月或者一年后,在微习惯的帮助下感受到了成长,渴望养成更多的,那么就可以转换成这种多项微习惯。
我建议,可以先尝试弹性计划,然后选择一个孩子最需要且最适合的习惯开始做计划建立。
第二步: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所有人都偏爱健康的身体,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为了达到理想的健康水平而辛苦付出。所以想要孩子培养或改正一个习惯,就得让孩子知道它的价值,以及值得他付出努力。
记住改变一个习惯的初心不是同龄人带来的压力被动想要改变,也不是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如果是由这些事情才让孩子愿意改变自己的,那他在这个改变过程中就会潜意识的产生强烈的内心抵触。
用“为什么”找到习惯的核心来源(内在价值)
列好习惯后,看看你为什么想要实现它们,但别在这一步就停止,再问问为什么,不断地问下去,指导形成循环和重复为止,因为这样才能真正找到核心。才能从内心真正说服自己行动,减少内心的抵触。
想要这个方法奏效,就必须诚实回答自己所提出的“为什么”,这样才能深入挖掘,选择的答案也要是最相关的。
这里举一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
想每天写作。为什么?
因为热爱写作。为什么?
因为这种表达想法、讲故事的方式是我喜欢的。我能通过写作和人们建立联系并帮助他们,也很享受这个过程。为什么?
写作是我觉得生活中特别具有活力、特别幸福。为什么?
我觉得写作特别有价值并的一件事。
一步步问自己,最后能得出这件事情和习惯对你的内在价值,最好这点你也就做好了习惯培养的第二步。
第三步: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
培养习惯的常见依据有两种“时间和行为方式”。时间——周一周三周五下午三天锻炼一小时。行为方式——午饭后30分钟出去锻炼。
帮助孩子改变习惯的可以这两种依据结合。因为孩子很多的时间是固定的,比如说早晚自习,睡觉时间,下课时间。因为孩子的这些日程时间很规律,可以先把这些时间和对应的微习惯计划好。比如,早自习,优先读什么科目,读科目的具体什么内容,(10分钟读一遍课文也可以的,完成微习惯的量和难度是孩子最愿意接受的区间就可以)。
在午饭或睡觉这些行为方式下,可以选择在进行这个行为之前,做点什么,比如早睡觉之前看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在吃饭之前记忆几个单词。
自由度高的非具体习惯
传统的习惯类书籍会告诉你习惯的养成过程为“选择依据—采取行动—获得回报”,但是这样的过程缺少弹性。通过“单个依据—行为—回报”这样的微步骤能具有根本更多的自主、自由和灵活度,可以反复给与孩子能量和不断取得成功的决心。
非具体习惯要求每天完成一次小型目标,而且是在有空的时候,这恰好符合孩子学习时间的弹性。我也建议孩子们把上床睡觉作为一天结束的标志,这样就能抢在最后一刻完成微习惯,所以成功的概率也会达到最高。这在微习惯的初始阶段能不断给孩子成就感,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因为这样孩子总是带着胜利感进入梦乡(通常还会嫦娥完成),当睡觉时心中有成就感,尤其是连续一段时间这样,就会产生一种要几组进步的欲望——成功会导致成功。
现在你明白了习惯的“触发依据”和培养习惯的弹性设计,那么就把它们提上日程吧。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了培养非具体微习惯,那么对“决策过程”有所了解就会帮助你在必要时做出选择。
人们在做决策时有两种思维状态。一种是权衡各种选择的状态,叫慎重心态;另一种是决定行动心态,也叫执行心态。所以在规划好一切,做出决定和行动那一刻,需要进入执行心态,而不是困在慎重心态的层面。
注意:把依据写下来然后,全部放在“一天一次,随时可做”的保护伞下,这会让事情变得简单,决策也会直接跨越慎重心态。
第四步: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功准则的这一部分并不只是让他们关注进步,关键在于有所收获。
理想的孩子成长路径是一系列连续的循环,每一个循环都有一个激动人心的目标,随后是以练习和接触的方式进行的能力构建活动,然后是回报。
回报不是外在奖励。它们是凭借艰苦努力得到的收获。
设计一个激励人心的回报循环
最好的回报:内在激励体验
我们每天都在做一些如果没有外在动机根本不会去做的事情。但是,我们真正期待的是,能够找到一些真心喜爱的事情,我们做这些事情无需任何外部的奖励或压力。这是一种内在激励体验。
外在激励体验与内在激励体验的差别,其实就是短期动机与长期动机的差别。
第五步: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
当你想到某件事,立刻写下来,就意味着吧它提升到了比其他想法更重要的位置上。一项研究显示,把想法写在纸条上,会让其在大脑中更加突出,而打字就不具备同样的效应。接下来这些追踪的策略你可以自行选择:
日历追踪(推荐)
按照日历时间的进度随着计划进展检查自己,这很重要,不要轻易哦跳过任何一步。
数字化追踪通过智能手机等
第六步: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我们明明可以设定更高的目标,为什么还要制定这么小的习惯呢?而且如果你在完成小目标之后就停了下来怎么办,它还有用吗?答案是有用,而且和意志力关系很大。
意志力的优点是它可以得到强化,在建立习惯的道路上,我们想做三件事情:
- 强化我们的意志力
- 当下就取得进步
- 不耗尽意志力
强化意志力的微习惯:
微习惯的原理就是—利用制定意志力要求较低但是频率很高的任务。完成一个俯卧撑需要非常少量的意志力,但可能会比预想中多一点,久而久之,像这样反复不断强迫自己执行可实现的任务,我们的意志力就会变得更强大。
带来进步的微习惯
A.微习惯超额环节:
看到自己采取行动比任何其他事都更激励人心,更能激发动力。事实上这正是微习惯的一个关键策略——一旦你有了做某件事的充分动力,就不再需要意志力了。开始热门和一个微习惯时,孩子几乎都是超额完成的。这里总是指的是“90%以上”,超额是超出得很多。也就是一旦你开始,你急希望完成的更多。
B.微习惯安全网(培养实实在在的微习惯):
如果你只没能达到最低目标,他还是会成为习惯(而且相对很快,因为量小),一旦它成为习惯,你会处于在它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完美的位置。
记住微习惯从来不会阻碍你的进步,就像火花不能阻止一场大火的蔓延一样
第七步: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待值
期待值是生活中一行复杂的东西。经常对自己有较高的期待值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这能提高你的目标上限。并不是信念提升了完成任务的能力——而是它提升了你不断努力的意愿。
最好避免某些行为规律产生的较高期待值,这样目标就会在“暗中膨胀”,即使你把微目标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大脑也会注意到,并不断登记的是行为,不是意愿。
从潜意识层面看,超额完成目标后,大脑会设定一个新的期待值,它承载了以前设定过的典型目标带来的负担和压力。所以需要提醒自己每天的目标没有改变。
这样做得好处就是将力量和优势都取决于你在纸面上和心理始终将目标保持在微小状态的能力。
一旦你开始为要不要完成目标而感到犹豫,仔细检查一下你内心有没有隐藏目标。你是真的在为你的微目标而努力,还是说你的目标提高了?拒绝更大的目标——你可以通过设定小目标做更多事。
我们要把期待值和精力放到坚持目标上,而不要对任务量抱有较高的期待。生活中最强大的武器就是坚持,因为这是让行为转变成习惯的唯一途径,而且当非习惯变成习惯,也就意味着你确实从大脑对抗变成与其合作了。
第八步: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代表行为已经成为习惯的信号有:
- 没有抵触情绪:该行为似乎做起来容易,不做反而更难。
- 身份:现在你认同该行为,而且可以信心十足地说“我是一个优秀的学生”
- 行动时无需考虑:不需要做出执行决定就能开始该行为。你会自然而然地出发做该做的事情
- 你不再担心了:刚开始,你也许会担心自己漏掉一天或者早早放弃,可当行为变成习惯后,你知道你会一直做一件事,除非出现紧急情况。
- 常态化:习惯时非情绪化的,一旦一件事情成为习惯,它就变成常态了,它就是习惯了。
- 它很无聊:好的习惯并不会让人兴奋,它们只是对你有很多好处而已。你会因为它们而对生活更有激情,但别指望行为本身也是如此。
好了,你已经学会了什么所有的习惯培养步骤,用它们做你想做的事吧。
最后
这里是“父母精读”,孩子的学习成长交流平台,我是王淑老师,一个专注6—15岁孩子的教育学习、性格纠正、习惯培养、学习方法养成的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有需要咨询相关问题的可以直接私信我“1”,每天都在这里更新一些我的指导经验和一些学习干货。如果你面对孩子的教育不顺心,可以关注我,我会成为你教育道路上的“同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