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打断他人讲话、随意插嘴;公共场合吵闹,甚至说脏话;缺乏用礼仪,老爱玩餐具或者餐桌中间的转盘;不尊重长辈,对老人说话粗鲁、发泄债怒,肆无忌惮;去别人家做客,乱翻东西…….
文明礼貌蕴藏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说大不大,往往是举手之劳;说小也不小,“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别人,才会得到尊重。
可以说,越礼貌、越幸运。培养孩子文明礼貌的习惯,意义非凡。
如何培养孩子的礼貌行为呢?
一、言传在先,身教在后
没有孩子天生就知道哪些行为是礼貌的、哪些是不礼貌的。
比如,当孩子没有及时向长辈问好致意时,有的父母急于批评、当众指责,甚至强迫孩子、打孩子,教育效果收效甚微。
实际上,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孩子谨慎细心或害羞,也可能是孩子压根儿没意识到“不打招呼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父母首先要让孩子知道不文明的语言是对他人的不尊重,双方会产生展会,甚至造成严重后果,给对方带来不快乐。例如告诉孩子:“我知道你量一定出来了,报叔阿姨见到我们很开心、很高兴啊。”
其次要帮助孩子讲礼貌常用语言,言传在先。可以刻意通过一些绘本书籍或动画,来告知孩子如何做到礼貌行为,同时留意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示范,帮助孩子真正理解和掌握应该如何表达礼貌。
二、重视榜样的力量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而父母是孩子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老师。从出生开始孩子就对父母的言行举止耳濡目染,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例如有的父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要求孩子不能说脏话,自己却言辞随意,显而易见教育收效欠佳,孩子会把父母的要求当成“耳旁风”毕竟父母都不遵守,凭什么要我遵守!
因此,礼貌教育要从父母自身做起,首先检视自己,减少不礼貌言行。其次,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确实有不当之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需要向孩子诚恳地坦白自己的不足,并用行动证明自己正在改进。
三、及时纠正,强化意义
当孩子出现不礼貌言行时,父母应该及时加以纠正,并向孩子强化礼貌的真正含义,告诉孩子每个人的言行都可能带给别人快乐,也可能带给别人伤害,要尽量做到不伤害他人。
比如,当孩子打了别的小朋友,父母要马上制止孩子并心平气和地说明缘,切忌粗条对待孩子特别是打骂,孩子会认为打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可能就会养成打人的习惯。
如果孩子表现了礼貌行为,父母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这样可以强化礼貌的行为,促进习惯养成。
四、培养“同理心”,感同身受
很多孩子表现出对他人的不尊重,是因为他们无法体会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了何种程度的困扰,这是典型的缺乏同理心。
曾有学者指出,一个孩子感知到的共情越多,就越善于社交,未来越幸福,也更容易养育具有同理心的下一代。相反,如果孩子从小缺乏同理心,就会在与人相处时受挫。
父母可以常常通过讲故事、言传身教、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等方式和孩子讨论自己的言行可能对他人造成的影响,逐渐养成孩子“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的能力。
当孩子在和家人、同学的互动中,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不礼貌行为内心难过时,父母也可以借机进行礼貌教育。问问孩子此刻的感受,告诉孩子不要采取类似的行为,以免伤害到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