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阅读《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一起探寻吼叫背后的秘密。
书中向我们展示了吼叫的更深层原因,比如原生家庭的影响、迁怒于人或者健康状况不佳等等,我想分享其中两点:一是原生家庭的影响;二是迁怒于人。
关于吼叫,你是否认同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大?我们说性格容易遗传,吼叫也会代代相传。孩提时代的你,如果经历过父辈对你动不动的吼叫,为人父母后,面对年幼的孩子,也许你会重蹈父辈覆辙,下意识吼叫。
举个例子,弟媳热情好客,待人接物都无可挑剔,唯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极度缺乏耐心,动不动就大吼大叫。
比如,小侄女不小心把水撒在地上,换作常人,第一反应是赶紧把孩子抱开,擦干地板,以防再次摔倒。而她,却是劈头盖脸大骂,看到小侄女一脸委屈,心生怜惜。我们特别奇怪,对待别人,甚是友好,为何独独对待孩子,如何苛刻?
直到一次,我们见到她的父母。他们到家做客,中途弟媳接了一个朋友约她出去的电话,刚好被她妈妈听到,电话刚挂,她妈妈当着大家的面当场就吼,大概意思就是,大晚上的该带孩子睡觉,不能出去。那个语气、神情,跟弟媳吼叫孩子时一模一样。
我和妹妹面面相觑,终于明白性格不错的弟媳为何唯独对孩子如此没有耐性,她完全复制了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再将同样的方式延续到孩子身上,原生家庭带来深深的烙印。
既然如此,遗传性吼叫注定无解吗?不,作者说,只要你想改变。我们来看看应该如何做?
首先,尝试回忆,孩提时代父母如何吼叫你,也许你已记不清了,没关系,找个安静的地方,慢慢回想,找到有用的回忆,能够帮助你打破吼叫的传承。
接着,当你想对孩子吼叫时,温柔地将过往经历带入当下,回想一下你曾经如何被吼叫,当时是什么感受,就有可能减少你被动地作出对孩子吼叫的本能,能够更加平静和善地回应孩子的行为。
觉察自己、调整自己,再改变自己,选择自己做父母的方式,而不是成为父辈作风的延续。
说完遗传因素,我们再来看看引发吼叫的第二个深层原因:迁怒于人。
也就是说,你在吼叫孩子时,他只是无辜地充当着出气筒的角色,你真正气的不是孩子,而是引发你愤怒的那个人。
这一点估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我也曾经做过这样的事情。
比如,上班累了一天回到家,看到厨房乱糟糟还没收拾,伴侣却葛优躺玩手机,顿时就气不打一处来。再看到孩子在玩不做作业,火气就忍不住,冲着孩子吼叫。
其实,我是对孩子不做作业的行为生气吗?不是,如果我心情好,他暂时不做作业完全是没有问题的。我气的是,伴侣没有把厨房收拾好,方便自己回来做饭,他应该主动帮助,结果并没有。也就是说,我升级了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没有和伴侣沟通,寻求帮助,而是将火气撒在了孩子身上。
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依然是从改变自己开始。了解和观察自己,了解你的愤怒从何而来,选择如何表达自己的愤怒,不羞愧、不自责,认同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且找到更加妥善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将孩子作为转移你怒气的手段。
我们要明白,吼叫的原因,不一定是孩子的原因,也许是原生家庭的遗传,也许是迁怒于人。不管什么原因,我们要做的还是改变自己,修炼自己,减少吼叫,成为不吼不叫的父母,助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