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现在比较崇尚快乐教育,觉得要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引导,但稍微一把握不好就会把尊重变成放任,不知道界限在哪。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被适当放手才能够更好的成长,但放手不等于放任不管,教育孩子应该要有底线,在不触及底线范围之内的做法,家长可以允许孩子自己做选择,为自己做的事情承担责任。
一旦超过了界限范围之外,就需要及时出手干预了。
孩子就像风筝,家长手里如果攥着线,风筝才能飞得更远更高,一旦线被剪断了,风筝失去了控制,没有了方向,最后的结果只能落地收场。
教育的规则很重要,所谓放手教育是在一定范围内的自由,让孩子做主不等于任何事情都可以做,更不是家长不管孩子的理由和借口。
家长不能完全控制也不能完全不管,要把握好管与不管之间的度,所谓权威型养育风格就是能够设定一些清晰且明确的限制,但在限制之内就会给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会鼓励孩子自己拿主意,这样的家长一般来说会有以下几种特点:
1. 平等
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孩子不会被父母捧在手心,家长也不会仗着自己的权威高高在上。
只有站在平等的关系上,才能让亲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心与心的距离更近。
2. 不断进步
其实家长也是一种职业技能,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认知才能把家长的这份“职业”做好。如果总是按照旧有的认知去教育孩子,肯定无法跟上他们成长的脚步。
聪明的家长都会不断的学习新的育儿理念,根据孩子成长的阶段适应和变化教育方法,如果父母什么都不懂,却想要让孩子事事都听自己的,那就会将教育变成控制。
不能因为家长没有学校,没有课程就觉得生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懂教育了,任性教育的结果最后受苦的是整个家庭,更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人总是变化的,今天这个方法可能对孩子管用,但过几天说不定就失效了,所以要不断学习不断尝试才能算是对孩子最好的交代。
3. 相信
放手不是放任更不是放纵,而是相信,让孩子能够承担他自己要负的责任,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给他们最舒服的约束。
不能给了孩子权利之后,又随便收回去,在家庭教育中面对挑战规则的孩子,家长不能只是一味的批评,责骂,如果不考虑他们的想法,这样的指责到最后只会演变成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战争,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问题升级。
尊重孩子就是给他们树立一个如何尊重他人的榜样,能够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心理机制,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好的听从父母的教诲。
在批评和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对事不对人,如果他们的过错是无心之失,就可以耐心的提醒,给出建议,如果是故意的就可以通过科学的惩罚方式让孩子记住自己的错误。
不恰当的比较和不公正的评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孩子们天真的想法虽然不免幼稚,但家长不能因为这个就嘲笑孩子无知。
家长要学会在有限制的自由中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性格,要意识到自己和孩子之间的需求其实是有很大出入的,父母想要的大多数都是一个完美的结果,而孩子正在经历的是事情发展的过程,他们享受这个过程,并不在意结果。
他们之所以不愿意遵守家长定出的秩序和规则,是因为孩子希望掌控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去做父母认为正确的事。
适当的放手就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尝试到自己做主的感觉,过少控制和过多控制都不利于家长与孩子之间距离拉近。
只有在和孩子关系上下功夫,才能够扩大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关系的好坏才是决定教育成败最强有力的武器。
4. 多问启发性问题
倾听与询问是启发孩子最好的相处之道,很多时候家长与孩子之间争执的点就在于孩子相信自己的感受,而父母认为正确的判断最重要。
比如说今天降温,孩子并不觉得冷,所以不想要穿秋裤,而父母则是根据以往的判断,觉得必须要穿,不然会感冒。这样造成的结果要不就是孩子更叛逆不愿意听家长的话,要不就是顺从家长失去了自己的判断力。
想要让孩子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就先要学会倾听,用简单的词语回应他们,试着说出孩子的感受,多问启发性的问题。
通过让孩子面对自己的情绪来启发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不是强迫孩子去接受父母的决定。
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引导和启发,尊重而不放纵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成长最好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