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家长圈里讨论得最多的莫过于“双减政策”,因为这个政策引起了家长们无限的焦虑。
我记得当时在我亲戚执教的小学,开完学期中家长会后,基本全部家长都不愿意离开,在老师办公室里讨论、施压,希望知道下一步孩子的教育该怎么继续进行,孩子的升学会不会受到影响。
教育是不断更新的,这种更新肯定是在深思熟虑之后才会公布执行,之后尽管遇到来自多方的质疑和抨击,也不会改变,直到下一次改革。
在我看来,如果孩子无法适应现在发展的教育,以后必定会被发展的社会淘汰,例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必然的趋势,而它的出现,使世界对人类的要求更高。而且这种趋势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来得更快。
曾经有个对人工智能领域专家的采访,在采访中,那些专家有这样的共识:在未来的10-20年,随着机器学习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会在各个领域大面积使用,目前的重复性劳作、简单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未来交给人工智能去做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白宫的报告显示当前工作的47%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同一问题,麦肯锡的报告估计是49%,Siri的创始人之一诺曼·威纳尔斯基估计的数字是70%。
也就是说,未来最少有将近一半的人工作收到威胁。
在人工智能可以取代的工作领域,工作机会会越来越少,人员冗余,职业收入会越来越低。
现在如果问普通人收入比较高的工作是什么,大家可能都会有个共识,就是各行各业的销售。但是现在已经有很多销售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人工智能很容易就可以完成营销和客户服务的工作,像我们平常会收到一些AI打过来的销售电话和回访,资料登记也可以通过网上自己去填写。只有一些高端的个性化定制的销售服务是不容易被替代的,但是这类的工作也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
在疫情期间,有些地区用无人机去送快递,可见以后像送餐、送快递这样的工作,也是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说起来是很细思极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只有短短到100年,我们已经能用电、用各种燃料,能在天上飞、在地上跑、水里潜、地里钻。科技的发展只能是越来越迅速,不久的将来马斯克会带着我们到宇宙去。
如果现在家长还纠结于“双减”政策的对错,而不去及时改变家庭教育的策略,等人工智能全面开花的时候,就不仅仅是如何升学的问题,而是如何活下去的问题。
可能大部分跟我一样看重家庭教育的家长都会有一样想法,就是面对各种各样不同时期的教育政策,我们都是当社会热点来看,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从来不深究。但大部分家长还是不太看重家庭教育,还在完全指望学校教育,一有点教育的变动,就会被牵动神经。
就拿我的观念来说,我认为学校教育也好,兴趣班、补习班也罢,这些对于我们来说只能是辅助,而且是孩子教育中占有很少很少一部分内容,大概不到30%,超过70%的教育都是在家庭中互动进行的。
我们想要对孩子的教育有掌控和改变的能力,就不能光依靠外部的教育系统,只能是把大部分教育的资本掌握在自己手中。
那什么才是能够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教育资本呢?答案就是基础建设。
我经常说,我们改变不了未来,也没有能力预测未来,我们能做的就是利用现有的资源不断地帮助孩子打基础。
在我们家,基础建设会分为几个部分。
1.语言、文字,我认为这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孩子能看懂文字,才能自主地吸收更多的知识,才能真正突破来自于家长的天花板。
2.数理、逻辑。这是所有学科的基础,而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启蒙。通过有趣的游戏、简单的操作就能让孩子快乐地吸收知识。
3.蒙学。历史、天文地理。这是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的基础建立,让创造成为可能。这个方面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在古代,孩子启蒙会使用像《千字文》这样的读物,而《千字文》不仅仅是一千个不重复的中文字,而是囊括部分天文、地理、人文的知识,但现代人却很少注重这方面的教育。毫不夸张地说,只要家长能够真正带孩子读懂《千字文》,深挖扩展它的知识内容,孩子的知识面也是能超越大部分同年人。
如果家长能够在学龄前尽可能按照孩子的接受程度,用有趣的方式让孩子学到这些知识,孩子在上小学之后就有足够的基础去继续搭建他的知识体系,有自己对知识的判断和探究,这就是学习力、思考力、创造力等硬核能力的源泉。
为什么要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去做这个基础搭建呢?因为我们做任何知识性的输入都是需要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我们一定不要想着去超前学,但是一定要超纲学。
这个不要超前学就是要根据孩子的敏感期和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去安排,超前学对孩子和家长都没有好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勉强的事情。至于超纲学,就是一个拉大知识面、深化每一个内容的过程,这个就很考验家长扩展知识和搜集信息的能力,但是这并不难,只是需要花点心思。
看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我在制造焦虑,但这真的不是在制造焦虑,而是一种我自己的教育观念。相对于快乐育儿,我更推崇精英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我更重视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要实现精英教育对家长对要求是相当高的,所以我更倾向于在家庭教育早期启蒙中,就为精英教育打基础,让孩子在以后的学校教育中更开阔的获取知识。
我认为学校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基层建设者,如果我们把孩子的教育完全交给学校,就不仅仅是遇到突如其来的政策的时候表现的人心惶惶,而是对于孩子来说,他的能力基本只能是在整个同龄人的中间大范围摆动,最后也只能是当一个社会上的普通上班族。学霸是很少的,而且大部分的学霸都是经过父母的刻意培养和启蒙。真的就像那句话所说的:“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也许有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样把孩子和家长都整得太累了,这样做太内卷了。有句话想跟家长分享一下,“如果你努力学习,可能会有百分之八十的痛苦来自于你的刻苦,但是如果你不努力,将有百分之一百的痛苦来自于以后的生活。”
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以后的生活我们很难去预料,我们家长可以做的就是让孩子有能力去面对未来的一切状况,有无论如何都能活得很好的能力。
就拿人工智能来举例,因为人工智能对孩子以后生活的冲击是可以预见的。我们的孩子以后要抵抗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就要具有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能力,包括综合掌握各种常识、具备抽象思维、跨学科认知、感知他人心思和情感、具有元认知、对不确定价值目标进行抉择等。这个能力归纳起来就是:世界观和创造力,那就回归到刚刚说到的基础建设上了。
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尽管有些白纸粗糙,有些白纸平滑,但都需要我们家长去谱写,如果我们在上面写的是大纲,孩子就可以根据大纲继续发挥,但是如果我们没有计划的去乱写,虽然也会有内容,但是这些内容靠孩子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去补充,那只能是跟大部分的孩子相似。而更遗憾的是,有些家长,明明孩子是张平滑的白纸,还要等到它发黄都还不知道写些什么,还美其名曰“我不想把它写内卷了”,每每遇到这些家长,我都觉得很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