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孩子吃饭需要1~2个小时,不喂就不吃;
孩子做事拖拉,没有时间观念,晚上11点作业还没做完;
孩子自律性差,写作业、看书要叫很多遍;孩子晚上12点过了还不睡觉;
孩子半夜乘妈妈睡着开妈妈的手机指纹锁,偷玩手机;
孩子和班上其他男孩子的微信是“情头”;
孩子喜欢吃垃圾食品,喝可乐成瘾,怎么管都没用;
孩子没有主见、胆小、见人不打招呼、性格太内向,父母怕他被人欺负;
孩子在学校被老师同学误解很委屈,不知如何处理;
13岁的孩子和爸爸不说话,回家总是关着房门……
做父母的,总是认为孩子需要被教导如何做,才能做更好。
他们认为是自己的孩子不够优秀、不够好、不够完美才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
他们也总是会很无力地陷入到指责-谩骂-自责-懊恼的恶性循环里——也有些会觉得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不懂养育、不会管理情绪才导致孩子的行为不尽人意。
在《初级人生规划师》课程中,开课就会说到:父母应该被训练,而非指责!在遭遇了种种困惑和挫折的父母们便开启了边养育边摸索和学习之路,这也是很多妈妈们的体验: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我重塑和重获新生的过程。
当父母们开始走进课程,随着一次次的学习、技巧的练习、团体之间的互相敞开和演练以及在家里不断的实践,他们开始惊喜的发现:哇,原来孩子有情绪有状况不ok的时候,父母只是一个协助者的角色,不是直接帮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孩子才是这个问题的主人,需要把解决问题的权利留给孩子。
当父母们在我的课堂上意识到:孩子也是人,他们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需要被尊重和平等对待,他们可以有为自己负责任的权利和能力时,有的父母开始给我反馈:她是这么多年第一次认真而诚恳地跟孩子道歉:
“对不起!妈妈之前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对,妈妈不信任你有管理好自己的能力。妈妈也是第一次做妈妈,还有太多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妈妈正在学习如何做一个能支持和在你需要时协助你的妈妈。请你相信我,也邀请你监督我。”
她的孩子听完愣了很久,然后泣不成声。
孩子不愿意跟父母沟通,迷恋手机等这些现象背后,我总是邀请父母们暂时停一下,就稍微停一下下自己的指责、抱怨、简单粗暴地禁止和打压,带着一颗养育中的好奇心,去靠近孩子,去绕到孩子这些你不能接受的行为背后去看看:他们怎么了?他们为什么如此?他们到底需要什么?这些现象,只是冰山的一角。
孩子是觉得孤单、无聊、没人陪;
孩子需要和同学有共同的话题和不想被说嘲笑啥都不知道;
孩子想跟好朋友有固定的安全的沟通环境可以说悄悄话、分享喜乐哀怒;
好多好多的话题、社群信息、热点他们想第一时间知道并分享;
孩子和同学约了时间要一起玩“吃鸡”游戏;
孩子想第一时间关注某个同学的朋友圈,去点赞
……
各位,孩子越大,我们对他们的影响力会逐渐削弱,越来越小,从而来自同伴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当父母不懂、不知情、不了解甚至没意识到这个信息大爆炸时代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大冲击的时候,我们一味的禁止,其实是反向邀请。
你越不让,我就偏要,这就是日常孩子跟我们相处的方式。
“父母不能只是一味简单粗暴地禁止,你们越禁止,你们的孩子越好奇,这些行为也就越禁不住!你以为你的孩子没有同学吗,没有同学的家长吗,没有钱吗,你不会睡着吗?你会监视他24小时吗?
父母需要坦诚地跟孩子表达自己对这件事情或者不能接受的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感受(担心),然后带着对孩子世界的好奇去走进他们,进去到里面看一看。”
很多时候,孩子拒绝跟我们沟通,我们不妨看看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和孩子的联结还在吗?
当孩子关上了自己的心门,我也请你相信:很多时候,他还在墙上留了一扇窗,他在努力地踮着脚尖,时不时的看一看墙外面的父母,在干什么,在怎么做。他们需要我们的尊重、信赖、关注、理解和支持。
他们表面和我们进行的一切对抗,都是在向我们呼唤爱。
广普法师说:“孩子越不可爱的时候,越需要爱。”孩子如此,伴侣也如此。生活中,没有人会因为指责而改变,所有的改变都是因为爱。因为他能接受和能感知到的爱,不是我们觉得“我为你好”的爱。
没有人能站在岸上就学会游泳,没有人能在路边就学会开车,也没有人不实践就能掌握这套简单、有效并适合所有人际关系的沟通方法,从而高效、轻松地养育,去改善亲密关系。
我诚挚的邀请你:养育中学习养育,感受养育;关系里学习关系,感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