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既要重视孩子的共性,也要重视孩子的个性。每个孩子的心理健康情况、身体健康情况、学习情况不同。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品质不同,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在既要重视共性教育的同时,也要因人而异重视个性教育。目前家庭教育中也存在着忽视个体差异的现象。
首先,有些家长不顾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强行要孩子参加这个班那个班;看到别人请了家教,自己也不管孩子是否需要,赶快请;邻居的孩子又参加什么“辅导班”了,自己心里就发慌;看到别人家买了钢琴,自己也硬撑着,不顾孩子的兴趣也买了一架……致使有些孩子对学校老师教的东西也没学扎实。这样就会降低孩子学习的兴趣。
更为严重的是,许多家长几乎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时间投入进去,为孩子当牛做马,结果搞得家庭忙无宁日。
以上做法是从众心理的体现。从众心理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但是,对待从众心理要具体分析。好的行为,好的活动,别人做自己也去做,这种“从众”是值得提倡的;但不好的活动、行为、风气别人做你也去做,这种“从众”我们反对。别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做某件事情是对的,我们不根据自己的情况去模仿别人的行为而又不符合自己的情况这种行为就是不对的。在家庭教育上,我们提醒家长要警惕从众心理的驱动而盲目地效仿别人的家教方法。
其次,“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有的家长不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结果越比越乱,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强。盲目的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