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8号,这是女孩第一次查出来体内存在HPV病毒的时间。
女孩说感觉小肚子疼、腰疼,于是其母亲就带她去医院检查,不曾想却查出了HPV病毒。类型分别为:高危型18、高危型58、低危型13。
2021年7月份,又查出了几个类型。她的母亲说道:“处对象处的”。
女孩今年15岁,个子高挑,身材很好,妥妥的一个“美人胚子”。当被问及“为什么不上学了”?
母亲答到:初二就不上学了。数学不好,就不愿上学了!逼着她上,她都不上。“你瞧我这白头发,我让她愁的我……”
医生看着眼前的女孩,心中感慨道!
1、一辈子只有你妈才能保护你啊!宝!谁的话你都可以不听,记得你妈的话你永远要听着……我今年53了,我才知道世上只有妈妈最好。“我一说这话,我眼泪都下来了”!
2、宝贝!你才15岁,这么一个大好的时光,是你应该去学知识、去增加自己的储备能量的时候。你不能靠着美貌的身体,去应付之后的那么漫长的人生。
3、女人,只有充实了自己,你才知道生活中哪些是好、哪些是坏。要不然你妈给你这么一个漂亮的身体。你浪费了!你妈怎么不给我呢?你瞅我又矮又胖……
4、漂亮,是你的天赋,老天给了你!你要再把这个内在的东西充实进去,你最后的生活才能记忆、富有:又快乐,又能享受更好的生活。
医生掏心掏肺,劝告很中肯,话语也很有意义。特别是“应付”两个字,用得特别准确。
然而还是有不少网友说出了可能的真相:“她(女孩)可能一句话都没听进去”。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观的“弊端”之一:“不懂得有效说服”!
三个错误的“教育认知”!(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一、“木桶理论”与“压力教育”
传统教育观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学业中的“数理化、语数外”全面提升,讲究的都是“木桶理论”。
我们不是说这个理论用在教育上有错,但显然不是最合适的!
1、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同的。
2、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同的。
3、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兴趣偏向”也是不同的。
以上三点决定了,没有人能做到“德智体美劳”、“数理化语数外”全面发展。这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个体发展的规律!
“人无完人”并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讲的也是“事实”!
依据“木桶理论”对孩子进行养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撒网式教育”:因为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偏好,也不尊重孩子的兴趣偏好,所以什么都逼着孩子学,也导致孩子什么都学不好。“徒增压力”!
这个世界,并不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不需要,也是没必要,更是做不到!
1、一个人能在一个方面有所建树,做到某个领域的专家,此生已然衣食无忧。
2、若能在一到两个方面,做到专业,此生必然精彩万分。不论你信或不信,这是事实!
人为什么能赚到钱?
因为“专业”!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个什么都卖的店里,生意往往不是最好的,不论商店还是饭店;一个什么事情都做的人,这一生往往“徒劳无功”,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恰恰是那些只卖一个产品的,只专研一件事情的人,这一生会过得比较好。
既是因为专业,也是懂得知足!这两点,是很多人无法意识到的,也是无法做到的。
所以很多人穷其一生,奔波劳累,也不过是“混了个寂寞”,终究一无所有,还累得半死。
什么都想做,往往是因为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做不好。这是“事实”!
“木桶理论”既是因,也是果。
1、要么是过多的才华,限制了个体的发展!例如:为了学习更多的才华,把精力分散在“学习”上,而没有更多的精力“专研某个领域”。
2、要么是自我设限,所以才有了更多的才华!例如:学会了一项技能,担心没用、担心用不上,或者觉得“已经够了”,于是赶紧学习别的技能。
以上两点说白了就四个字:“技能不精”!
人为什么会感到“迷茫”?
迷茫的本质,是不懂得收集和获取有用的信息,以及缺乏对信息的认知和判断。
例如:孩子上学这件事!
随便问一个家长,孩子为什么要上学。得到的答案千篇一律基本都是“好找工作、知识改变命运”之类的。
好找工作是找什么工作?知识改变命运,是怎么改变命运的,改变什么样命运?
不懂了!回答不上来了!这就是典型的“什么都不会,所以什么都要学”。
父母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就逼着孩子什么都要学,指望通过概率让孩子过好这一生。心里盘算的是:什么技能都掌握,总有一个能让孩子找到一份工作。
殊不知!除了做一些最底层的工作,核心岗位、管理岗位,孩子根本不能胜任。
什么都会,也意味着什么都不精!不精,你就永远竞争、比拼不过领域的专业人才。
最后的结果无外乎:1、徒增孩子的压力;2、孩子学了用不上,或者没太大作用,或者根本没有,进而对生活、对未来失去信心。
再比如:中高考这件事!
随便问一个家长,希望孩子考上什么学校。得到的答案也基本都是“省、市内排名靠前的学校”。
具体是哪所学校?为什么要上这个学校?上了这个学校能得到什么?你为孩子上这个学校做了什么努力?你引导孩子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没有,什么都没做!或者会反驳一句:我起早贪黑,不就是在为孩子吗?不!这不是!
第一个例如讲的是“看不见”,第二个例如讲的是“看不上”!这是孩子的问题吗?是的!但这更是家长的问题。
如果家长对什么东西都一头雾水,就没有资格去给孩子徒增压力。以下两点,才是正确的做法!
1、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去加强某项技能或者某个兴趣。
2、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让孩子有自己的活法。
“孩子可以比别人差,但不能什么都比别人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
一个真正智慧的家长,首先会解决自己“看不见”的问题,其次会解决自己“看不上”的问题!
例如:在孩子上学这件事上!
看见孩子的兴趣,并加强孩子的兴趣,同时找到这个兴趣相对应的行业,针对性培养。这就是解决“看不见”!
又例如:在中高考这件事上!
找到和孩子兴趣或者能力相匹配的学校,研究该学校对往年应考生的各种要求,并为孩子做出明确的规划。而不是满脑子都想着上国内顶尖学校,看不起一些相对普通的学校。这就是解决“看不上”!
事实上,很多你看不上的学校。恰恰就是最匹配你孩子的学校!
1、如果孩子的能力无法匹配学校,考上了,只会让孩子在攀比中、在周围人的光环下,愈发自卑,进而影响对未来的期待。
2、每一所学校都有它专注发展的领域,找到领域与你孩子的兴趣相匹配的学校,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帮助!
排名靠前的学校固然好,但并不是最好的!我们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
学校肯定是做不到“因材施教”的,老师为了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和口碑,甚至还会经常向你告“孩子偏科”的状。
孩子偏科,本来就已经在学校遭受到了“质疑”和“白眼”,并且他自己心里也是不舒服的!如果你还不懂得抚慰他的心理,就必然会出现问题。
二、“向善理念”与“素质教育”
很多人并不愿意客观的看待问题,而是习惯性“主观偏向”!
例如:在与人相处这件事上,孩子往往被要求“与人为善”。
殊不知正是这个“与人为善”,使得你的孩子成为了“校霸,甚至所有人欺负的对象”。
与人为善本身没错,但它是有限制的!
1、首先,对方要懂得感恩,否则善良就是“弱点”!
2、孩子要懂得分辨善恶是非,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一味要求孩子“向善”,这肯定是不对的。
3、该争的时候要争,一味忍让,只会让你失去基本的权益。这就个体的发展而言,不说全是坏处,但好处肯定是不多的!
家长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教导孩子“与人为善”这本身没错!
成年人是可以分得清善恶是非的:我们知道对方值不值得我们善待,我们知道什么情况下我们该去争取。但孩子是不知道的!
“不知道”,他就会“盲目向善”!
一味地教导孩子要善良,本质上就是在培养孩子“懦弱”的性格,或者说,亲手把孩子送到了校霸和不坏好心的人的手中:让孩子备受欺负。甚至不敢有怨言!
人都是有良心的,人性本身的善念,会主动纠正个体的错误行为,不需要你过多要求。
父母过多地要求孩子“向善”,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懦弱”!
智慧的父母,不该在孩子“三观没有形成”的时候,强加给孩子“善恶观”,而是让他自己去感受、去“悟”!
社会在教、老师在教、同学在教,你还怕孩子分不清“善恶”?强加善念,这就是父母的一种“愚蠢”!
三:忽略实际,要求孩子“向内求”
1、当孩子受到欺负时,父母要求孩子思考自己身上的问题。
2、当孩子想要放松时,父母要求孩子要自律、要懂得吃苦。
为什么孩子要思考自己身上的问题?因为父母懦弱,不敢去找对方的问题!
不论你还有什么理由,本质上还是“父母懦弱”!所以只敢指责自己的孩子。
一个懦弱的父母,培养出一个厌学的孩子,一个在社会上、在工作中毫无建树的孩子,这也就不奇怪了。
不争不抢、不反抗,就意味着:你永远只能“捡”别人剩下的!
什么叫要“自律”,什么叫要“懂得吃苦”?
吃苦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特别是吃生活的苦、吃不必要的苦!
身体是需要休息的,大脑也是需要休息的!这是科学验证的事实。
放松恰恰是一种休息,是为了明天更好而做准备。你却要求孩子“精神持续高度紧张”,要懂得“吃苦”!那么,培养出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孩子、培养出一个叛逆的孩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你的要求严重违背了个体的发展规律!有压迫,就有反抗。特别是对于大脑来说!
大脑会以“潜意识”的方式,“操纵”孩子的行为、这是一种人体的“自我防御”!
人为什么会“破罐子破摔”?
很多破罐子破摔的人,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放弃了自己!
他们也曾经有过努力,也曾为了目标拼命!但是,却发现无论怎么样都无法达到预期,渐渐地就出现了“心理崩溃”。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之所以破罐子破摔,并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很糟糕!而是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始终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问题来了!
孩子的预期真的是自己规划的吗?不!孩子的目标,基本来源于父母的制定。
不论父母多么糟糕,在孩子眼中都是“榜样”的存在!
即使孩子不说,即使孩子反驳,甚至孩子都不愿意叫一声爸爸妈妈(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二婚家庭,或者父母在孩子还没懂事时就离开)。
父母制定的目标,在孩子的潜意识中,是“绝对的指令”!
即使孩子的心理不认可、意识不认可、行为不认可,他们也会尽力朝这个方向努力:向父母证明自己。
父母制定的目标,不论是“刻意行为”,还是“随口一说”,孩子都会当真!当这个目标严重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这就是在逼着他放弃、躺平、堕落。
怎么“有效说服”他人?
事实上!“说服”恰恰是影响、引导一个人,最无效的“思维观念”和“手段”!
说服,往往会激起对方的“心理防御”!
人性高手往往会选择给对方“植入想法”: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对方的“思维开关”,让他自己产生想法。而不是直接地“说教”!
怎么“有效引导”孩子的思想、行为?(想法植入)
1、利用“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2、利用“阿伦森效应”;3、利用“自我选择效应”4、利用“鸟笼逻辑”;
5、利用“门槛效应”;6、利用“巴纳姆效应”;7、“利用线性思维”;8、利用“从众心理”;9、利用“暗示效应”;利用“比马龙效应”和“不值得定律”。
以上,都是心理学方面的应用!主要利用了“人性本能”,辅以“心理学”作为手段。
引导孩子,并不只限于以上提到的。还有更多的心理学理念和应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慢慢聊!最后,感谢您看到了这里。愿您的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