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2020年12月8号,这是女孩第一次查出来体内存在HPV病毒的时间。

女孩说感觉小肚子疼、腰疼,于是其母亲就带她去医院检查,不曾想却查出了HPV病毒。类型分别为:高危型18、高危型58、低危型13。

2021年7月份,又查出了几个类型。她的母亲说道:“处对象处的”。

女孩今年15岁,个子高挑,身材很好,妥妥的一个“美人胚子”。当被问及“为什么不上学了”?

母亲答到:初二就不上学了。数学不好,就不愿上学了!逼着她上,她都不上。“你瞧我这白头发,我让她愁的我……”

医生看着眼前的女孩,心中感慨道!

1、一辈子只有你妈才能保护你啊!宝!谁的话你都可以不听,记得你妈的话你永远要听着……我今年53了,我才知道世上只有妈妈最好。“我一说这话,我眼泪都下来了”!

2、宝贝!你才15岁,这么一个大好的时光,是你应该去学知识、去增加自己的储备能量的时候。你不能靠着美貌的身体,去应付之后的那么漫长的人生。

3、女人,只有充实了自己,你才知道生活中哪些是好、哪些是坏。要不然你妈给你这么一个漂亮的身体。你浪费了!你妈怎么不给我呢?你瞅我又矮又胖……

4、漂亮,是你的天赋,老天给了你!你要再把这个内在的东西充实进去,你最后的生活才能记忆、富有:又快乐,又能享受更好的生活。

医生掏心掏肺,劝告很中肯,话语也很有意义。特别是“应付”两个字,用得特别准确。

然而还是有不少网友说出了可能的真相:“她(女孩)可能一句话都没听进去”。这就是我们传统教育观的“弊端”之一:“不懂得有效说服”!

三个错误的“教育认知”!(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一、“木桶理论”与“压力教育”

传统教育观中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学业中的“数理化、语数外”全面提升,讲究的都是“木桶理论”。

我们不是说这个理论用在教育上有错,但显然不是最合适的!

1、每个人的体质都是不同的。

2、每个人的天赋都是不同的。

3、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的“兴趣偏向”也是不同的。

以上三点决定了,没有人能做到“德智体美劳”、“数理化语数外”全面发展。这严重违背了自然规律、个体发展的规律!

“人无完人”并不仅仅是一个成语,它讲的也是“事实”!

依据“木桶理论”对孩子进行养育,本质上就是一种“撒网式教育”:因为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偏好,也不尊重孩子的兴趣偏好,所以什么都逼着孩子学,也导致孩子什么都学不好。“徒增压力”!

这个世界,并不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不需要,也是没必要,更是做不到!

1、一个人能在一个方面有所建树,做到某个领域的专家,此生已然衣食无忧。

2、若能在一到两个方面,做到专业,此生必然精彩万分。不论你信或不信,这是事实!

人为什么能赚到钱?

因为“专业”!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一个什么都卖的店里,生意往往不是最好的,不论商店还是饭店;一个什么事情都做的人,这一生往往“徒劳无功”,不论男人还是女人。

恰恰是那些只卖一个产品的,只专研一件事情的人,这一生会过得比较好。

既是因为专业,也是懂得知足!这两点,是很多人无法意识到的,也是无法做到的。

所以很多人穷其一生,奔波劳累,也不过是“混了个寂寞”,终究一无所有,还累得半死。

什么都想做,往往是因为什么都不会做、什么都做不好。这是“事实”!

“木桶理论”既是因,也是果。

1、要么是过多的才华,限制了个体的发展!例如:为了学习更多的才华,把精力分散在“学习”上,而没有更多的精力“专研某个领域”。

2、要么是自我设限,所以才有了更多的才华!例如:学会了一项技能,担心没用、担心用不上,或者觉得“已经够了”,于是赶紧学习别的技能。

以上两点说白了就四个字:“技能不精”!

人为什么会感到“迷茫”?

迷茫的本质,是不懂得收集和获取有用的信息,以及缺乏对信息的认知和判断。

例如:孩子上学这件事!

随便问一个家长,孩子为什么要上学。得到的答案千篇一律基本都是“好找工作、知识改变命运”之类的。

好找工作是找什么工作?知识改变命运,是怎么改变命运的,改变什么样命运?

不懂了!回答不上来了!这就是典型的“什么都不会,所以什么都要学”。

父母自己都搞不清楚,所以就逼着孩子什么都要学,指望通过概率让孩子过好这一生。心里盘算的是:什么技能都掌握,总有一个能让孩子找到一份工作。

殊不知!除了做一些最底层的工作,核心岗位、管理岗位,孩子根本不能胜任。

什么都会,也意味着什么都不精!不精,你就永远竞争、比拼不过领域的专业人才。

最后的结果无外乎:1、徒增孩子的压力;2、孩子学了用不上,或者没太大作用,或者根本没有,进而对生活、对未来失去信心。

再比如:中高考这件事!

随便问一个家长,希望孩子考上什么学校。得到的答案也基本都是“省、市内排名靠前的学校”。

具体是哪所学校?为什么要上这个学校?上了这个学校能得到什么?你为孩子上这个学校做了什么努力?你引导孩子做出了怎样的努力?

没有,什么都没做!或者会反驳一句:我起早贪黑,不就是在为孩子吗?不!这不是!

第一个例如讲的是“看不见”,第二个例如讲的是“看不上”!这是孩子的问题吗?是的!但这更是家长的问题。

如果家长对什么东西都一头雾水,就没有资格去给孩子徒增压力。以下两点,才是正确的做法!

1、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去加强某项技能或者某个兴趣。

2、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让孩子有自己的活法。

“孩子可以比别人差,但不能什么都比别人差”。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认识!

一个真正智慧的家长,首先会解决自己“看不见”的问题,其次会解决自己“看不上”的问题!

例如:在孩子上学这件事上!

看见孩子的兴趣,并加强孩子的兴趣,同时找到这个兴趣相对应的行业,针对性培养。这就是解决“看不见”!

又例如:在中高考这件事上!

找到和孩子兴趣或者能力相匹配的学校,研究该学校对往年应考生的各种要求,并为孩子做出明确的规划。而不是满脑子都想着上国内顶尖学校,看不起一些相对普通的学校。这就是解决“看不上”!

事实上,很多你看不上的学校。恰恰就是最匹配你孩子的学校!

1、如果孩子的能力无法匹配学校,考上了,只会让孩子在攀比中、在周围人的光环下,愈发自卑,进而影响对未来的期待。

2、每一所学校都有它专注发展的领域,找到领域与你孩子的兴趣相匹配的学校,才是对孩子真正的帮助!

排名靠前的学校固然好,但并不是最好的!我们应该尊重个体的差异。

学校肯定是做不到“因材施教”的,老师为了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和口碑,甚至还会经常向你告“孩子偏科”的状。

孩子偏科,本来就已经在学校遭受到了“质疑”和“白眼”,并且他自己心里也是不舒服的!如果你还不懂得抚慰他的心理,就必然会出现问题。

二、“向善理念”与“素质教育

很多人并不愿意客观的看待问题,而是习惯性“主观偏向”!

例如:在与人相处这件事上,孩子往往被要求“与人为善”。

殊不知正是这个“与人为善”,使得你的孩子成为了“校霸,甚至所有人欺负的对象”。

与人为善本身没错,但它是有限制的!

1、首先,对方要懂得感恩,否则善良就是“弱点”!

2、孩子要懂得分辨善恶是非,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一味要求孩子“向善”,这肯定是不对的。

3、该争的时候要争,一味忍让,只会让你失去基本的权益。这就个体的发展而言,不说全是坏处,但好处肯定是不多的!

家长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教导孩子“与人为善”这本身没错!

成年人是可以分得清善恶是非的:我们知道对方值不值得我们善待,我们知道什么情况下我们该去争取。但孩子是不知道的!

“不知道”,他就会“盲目向善”!

一味地教导孩子要善良,本质上就是在培养孩子“懦弱”的性格,或者说,亲手把孩子送到了校霸和不坏好心的人的手中:让孩子备受欺负。甚至不敢有怨言!

人都是有良心的,人性本身的善念,会主动纠正个体的错误行为,不需要你过多要求。

父母过多地要求孩子“向善”,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懦弱”!

智慧的父母,不该在孩子“三观没有形成”的时候,强加给孩子“善恶观”,而是让他自己去感受、去“悟”!

社会在教、老师在教、同学在教,你还怕孩子分不清“善恶”?强加善念,这就是父母的一种“愚蠢”!

三:忽略实际,要求孩子“向内求”

1、当孩子受到欺负时,父母要求孩子思考自己身上的问题。

2、当孩子想要放松时,父母要求孩子要自律、要懂得吃苦。

为什么孩子要思考自己身上的问题?因为父母懦弱,不敢去找对方的问题!

不论你还有什么理由,本质上还是“父母懦弱”!所以只敢指责自己的孩子。

一个懦弱的父母,培养出一个厌学的孩子,一个在社会上、在工作中毫无建树的孩子,这也就不奇怪了。

不争不抢、不反抗,就意味着:你永远只能“捡”别人剩下的!

什么叫要“自律”,什么叫要“懂得吃苦”?

吃苦并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特别是吃生活的苦、吃不必要的苦!

身体是需要休息的,大脑也是需要休息的!这是科学验证的事实。

放松恰恰是一种休息,是为了明天更好而做准备。你却要求孩子“精神持续高度紧张”,要懂得“吃苦”!那么,培养出一个精神有问题的孩子、培养出一个叛逆的孩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你的要求严重违背了个体的发展规律!有压迫,就有反抗。特别是对于大脑来说!

大脑会以“潜意识”的方式,“操纵”孩子的行为、这是一种人体的“自我防御”!

人为什么会“破罐子破摔”?

很多破罐子破摔的人,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放弃了自己!

他们也曾经有过努力,也曾为了目标拼命!但是,却发现无论怎么样都无法达到预期,渐渐地就出现了“心理崩溃”。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之所以破罐子破摔,并不是因为自己真的很糟糕!而是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却始终觉得自己还不够好。

问题来了!

孩子的预期真的是自己规划的吗?不!孩子的目标,基本来源于父母的制定。

不论父母多么糟糕,在孩子眼中都是“榜样”的存在!

即使孩子不说,即使孩子反驳,甚至孩子都不愿意叫一声爸爸妈妈(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二婚家庭,或者父母在孩子还没懂事时就离开)。

父母制定的目标,在孩子的潜意识中,是“绝对的指令”!

即使孩子的心理不认可、意识不认可、行为不认可,他们也会尽力朝这个方向努力:向父母证明自己。

父母制定的目标,不论是“刻意行为”,还是“随口一说”,孩子都会当真!当这个目标严重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这就是在逼着他放弃、躺平、堕落。

怎么“有效说服”他人?

事实上!“说服”恰恰是影响、引导一个人,最无效的“思维观念”和“手段”!

说服,往往会激起对方的“心理防御”!

人性高手往往会选择给对方“植入想法”: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对方的“思维开关”,让他自己产生想法。而不是直接地“说教”!

怎么“有效引导”孩子的思想、行为?(想法植入)

1、利用“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2、利用“阿伦森效应”;3、利用“自我选择效应”4、利用“鸟笼逻辑”;

5、利用“门槛效应”;6、利用“巴纳姆效应”;7、“利用线性思维”;8、利用“从众心理”;9、利用“暗示效应”;利用“比马龙效应”和“不值得定律”。

以上,都是心理学方面的应用!主要利用了“人性本能”,辅以“心理学”作为手段。

引导孩子,并不只限于以上提到的。还有更多的心理学理念和应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慢慢聊!最后,感谢您看到了这里。愿您的孩子健康成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6月1日 上午10:02
下一篇 2022年6月1日 上午11:34

相关推荐

  • 孩子喜欢偷玩手机怎么办

    孩子喜欢偷玩手机怎么办?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偷玩手机,不是骂,就是打,还有的家长是直接威胁,如果不还给孩子手机,就限制孩子的使用时间。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越禁越严重。如何正确对待孩…

    孩子教育 2023年4月5日
  • 怎么教育小孩子最好的方法

    教育小孩子是每位父母或监护人的责任,也是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学习的重要技能。教育小孩子的方法因人而异,但有一些通用的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父母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首先,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

    孩子教育 2023年12月23日
  • 节假日值班可以玩手机吗

    节假日值班是一种需要承担特殊责任和义务的工作,通常是在节假日期间,为保持服务的连续性和高效性而安排的人员。在这种岗位上,值班人员需要确保时刻准备好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同时保证自…

    孩子教育 2023年5月21日
  • 小孩子玩手机发疯

    小孩子玩手机发疯玩手机发疯,发疯发狂?这是现在年轻人普遍使用的问题。 手机和游戏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有许多弊端。如影响孩子视力、影响孩子学习、损害孩子大脑、导致家庭经济破…

    孩子教育 2023年3月26日
  • 女儿的沉迷游戏文案(女儿的沉迷游戏)

    女儿的沉迷游戏 我的女儿今年已经5岁了,她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她的沉迷游戏问题已经困扰了我很长时间。她非常喜欢玩游戏,特别是在晚上,她经常花费几个小时沉浸在电子游戏中。 一开…

    孩子教育 2024年3月31日
  • 父亲拿到孩子成绩单

    父亲拿到孩子成绩单时,通常是这个世界上最激动的时刻。他不仅看到了孩子的学习成果,还看到了孩子未来发展的潜力。然而,当父亲拿到孩子成绩单时,也会有一些问题需要考虑。在本文中,我们将探…

    孩子教育 2024年8月4日
  • 校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

    校园暴力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 校园暴力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对他们的未来人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校园暴力对孩子的心…

    孩子教育 2024年2月13日
  • 休学不能转学吗(休学不给转专业)

    休学不给转专业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休学来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但是,对于某些学生来说,休学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他们想要转专业,但是遭到了学校的…

    孩子教育 2024年8月26日
  • 如何让孩子考上985

    如何让孩子考上985大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开始关注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的竞争中,985大学一直是学生和家长们向往的目标。那么,如何让孩子考上985…

    孩子教育 2023年5月27日
  • 初二心理健康教案

    初二心理健康教案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健康状态和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在初二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需要关注和重视。 点…

    孩子教育 2023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