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殴打子女(高中生儿子殴打父母怎么处理)
9月19日,河北遵化市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此前,当地某中学学生孙某、才某在校外发生冲突,孙某父母随后赶到现场,对才某实施了殴打行为。目前,涉事学生家长已被公安机关控制,案件详情仍有待进一步查证。
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无论谁对谁错,都不应该用武力的方式解决,一言不合就拳脚相向,本就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学生父母赶到现场,应当及时制止,然后问明事情原委,引导学生自己理清是非。如果事情复杂一时难以分辨,两名当事人都是在校生,还可以交由学校仲裁。假若认定确实是对方有错在先,对方有自己的父母教育,也有学校的规章约束,无论如何都轮不到孙某的父母越俎代庖。二人作为孙某的监护人,眼见亲生女儿打架斗殴,不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问题,反而将错就错,悍然对一个心智、身体都尚未发育健全的未成年人大打出手,很难不让人质疑孩子的暴力行为是否本就来自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挥出的拳脚给一个花季少女带来了生理上的伤痛,但比拳头更可怕的,是这样的原生家庭所传达的畸形的教育观。学生父母恃强凌弱,侵犯了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这样的行为不仅给对方孩子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也容易造成自家孩子在社交群体中的“边缘化”,懵懂的孩童在无知无觉中背负起身边人对其原生家庭的指责,幼小的心灵也渐渐迷失于社会的冷漠和误解之中。父母给了孩子生命,却非但没能引导孩子如何用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去立足于这个世界,反而让子代为亲代的过失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家长一时的气急败坏,揭开了原生家庭的教育痛点,也应当引起我们对青少年教育事务主体责任的反思。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在这一阶段,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理论上起着最基础的示范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一小部分家长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的相对低下和时代的局限,没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不能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原生家庭的教育缺位,容易造成孩子潜在的心理缺陷,为青少年人生发展埋下不良的诱因。对于这些“精神孤儿”,社会各界都应该少一份“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歧视和疏远,让他们从家庭之外感受到额外的温暖和抚恤。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要落实具体责任,提高家校互访的频率,增进有效沟通,建立并定期更新学生心理健康晴雨表,将教育的战线从课堂延伸到校外。同时,社区与其他社会组织也要加强联系,邀请教育专家走进社区,开展教育讲座,举办长期性亲子活动,让社会各界对青少年的关注切实落进每一条大街小巷。
“有些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些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父母的过失不该由无辜的子女买单,只有社会各界加强责任联动,共同治愈原生家庭教育之痛,才能让教育观念在共勉中革新,让社会在一代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中进步。
文/叶鸣 (华中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