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家风家训体会(陶行知家庭教育思想)
陈平民
明初,陶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氏族之一,被分迁江苏、安徽、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清时,陶姓广布全国(包括台湾),还有迁于海外。
当今,陶姓分布以安徽、江苏、湖北为多,形成了长江流域地区高比率陶姓分布带。陶氏入迁新安稍晚,从时间上说,是在元明时期,迁居地主要在黟、歙二县。据黟县《陶氏宗谱》记载:陶渊明生俨、俟、仿、佚、佟五子,后代昌炽,散迁不一,迁黟陶氏始祖为东晋陶渊明二子陶俟之后。
宋绍兴间,陶渊明31世孙陶伯美先由江西彭泽迁宿松,伯美生严华,严华生青一(字行文),青一为皖江陶氏始祖。青一生省懿(字含灵),省?生六子:庚一、庚二、庚三、庚四、庚五、庚六。35世庚四,“因元季兵乱,出游于外,遍览山水,遇月赏心,或吟或咏,怡然自乐。至黟南淋沥山,见其山川奇胜,风光淳美,爱之因家焉。”这位庚四公即陶氏迁黟始祖。庚四生有二子,长曰光礼,字用和,次曰光义,字徙之。黟县陶氏繁衍自陶光礼、陶光义兄弟。陶氏播迁古黟,至今六个半世纪左右。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诞生于徽州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乳名和尚,学名文濬,籍贯安徽歙县,祖籍浙江会稽(绍兴)。浙江会稽陶氏始祖叫陶岳,为江西九江陶渊明后裔。
唐末,陶渊明后人为避战乱,先由江西浔阳柴桑(九江)迁新建。元代兵乱时,有陶岳者辗转迁浙江会稽,为会稽陶氏始祖。此陶岳者,自然也是陶行知先祖。迁徽州陶氏修有《新安陶氏族谱》。该谱现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该谱封面有原文:大明正德五年,陶氏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分支迁居江南徽歙之西,曰古溪,后移黄潭源。据考,明正德五年为公元1510年,迁歙绍兴府会稽县人叫陶明子,他做过县吏。因厌恶官场,决意弃官归田。他迁歙西古溪后,经过十代人的繁衍生息,清乾隆年间,第十一世舜廷公再迁于歙西黄潭源。东晋辞官归田的陶渊明号称“五柳先生”。旧时,迁歙西黄潭源的陶氏后人为倾慕辞官归田的先人,在当地建有“五柳堂”、“五柳祠”。陶行知父亲名位朝,字槐卿,号笑山,迁歙陶氏第十五世。
[修身不可不诚]
齐家本于修身。身也者,祖考之遗体而子孙之观型也,继往开来,担当世道,皆于是乎赖之。故必敬以持己,恕以及人,三畏儆心,四知接物,庶身端心诚,合族有所准则矣。(摘自《光绪丙午[1906]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教化不可不明]
礼义廉耻,谓之四维,制心以礼,制事以义,取财以廉,措行以耻,如是则教化隆而真儒出,四维张而家声大矣。(摘自《光绪丙午[1906]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诗书不可不读]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摘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公道不可不彰]
是非曲直,如泾渭攸分,何难鉴别?但僻于情则抑于理,知之而不言,言之而不尽,或畏势避难,袖手坐观,任其恣意横行,莫知所惩,酿成大患,或至倾家,或至辱亲,皆缘公道不彰故也。(摘自《光绪丙午[1906]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法度不可不守]
国家三尺,焕若日星,甚可畏也。一举一动,皆循乎理,庶免于戾,否则自干宪典矣,于人何尤?(摘自《光绪丙午[1906]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为官不可不廉]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摘自刘
义庆等《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
“修身不可不诚”条意为:管好家庭,须以修身为根本。一个人的修养,体现了历代先祖留下的精神遗产,体现了昭示子孙的行为准则。继承传统,开拓未来,担负社会责任,都有赖于一个人的修养。因此,对自己必须严格要求,对待他人则要仁爱宽恕,用“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来警示自己,用“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的原则来接人待物,这样才可以做到心地诚实、为人端正,使整个家族的行为都合乎规范。
“诗书不可不读”条为陶侃告诫后人: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听见候鸟不同的鸣声,我也十分高兴。
“教化不可不明”条讲:礼、义、廉、耻,是做人的四个根本原则。用“礼”的原则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意念,用“义”的原则来处理事情;获取钱财不违背“廉”的原则,言行举止不违背“耻”的原则,能做到这些,则社会教化便得以盛行,真正的儒者就会出现,四个根本原则得到彰显,而家族也会享有。
“公道不可不彰”条意为:是非曲直,就好像泾渭分明,岂不容易辨别?但人们往往被情感偏好所左右,导致不明白是非、不主持公道,或者知道也不说,或者说一半留一半,或者畏惧权势、知难而退,袖手旁观,任凭恶人横行,肆无忌惮,以致许多人因不明事理而酿成大祸,或者倾家荡产,或者辱没亲人,这些都是因为公道不彰显的缘故。
“法度不可不守”条是讲: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用这来做什么呢?”那人说:“走路时在路旁看见的,随便取玩一些罢了。”陶侃改变脸色大怒说:“你不耕田,却去盗窃人家的稻谷!”陶侃捉拿了此人,并且惩罚了他。后来,老百姓都努力耕种,每户人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为官不可不廉”条讲了一个故事:陶侃年轻时担任管理鱼梁的小官,曾把一罐子腌鱼送给母亲湛氏。母亲封好那罐鱼,交还给送来的人,又写了回信责备儿子陶侃说:“你当了小官,就把公家的东西拿来送给我,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忧虑啊。”
陶侃(259—334),字士行,一作士衡,陶渊明曾祖,原为鄱阳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郡浔阳县(今江西九江),官至大司马,江东一流人物。
东晋名将,战功显赫,名震朝野。以上所节录的六条训文中,有三条与他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整体,修身是根本。人是需要教化的,知微见著,润物无声,身教重于言教,要留好样给儿孙,许多深刻道理都在这里。
[陶行知母亲的剃头剪]
陶行知母亲曹翠仂,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终生善良、勤劳、能干、节俭。她有一把剃头剪刀,为节省家庭开支,她坚持自己动手为丈夫,为两男两女,为四个孙子剃头剪发,这一习惯是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对陶行知的成长和生活教育思想的形成,有直接的启迪和涵养。陶行知曾作诗《吾母所遗剃刀》,诗云:“这把刀,曾剃三代头,细数省下钱,换得两担油!”他在诗后加注:“吾母治家,最为勤俭,连剃头都是她一人包办。这把刀现在成了我们最为纪念的传家宝了。它剃过父亲的头,剃过我的头,剃过桃红、小桃、三桃、蜜桃的胎头。”
[古有程门立雪 今有王门立雪]
陶行知继承了陶氏“诗书不可不读”和“教化不可不明”的家范。他自幼聪颖,村人目为神童。六岁被塾师方庶咸相中,誉“此子若培养有方,来日必成大器”,免费收为弟子。七八岁时,留住休宁万安外祖父家,从当地名师吴尔宽受学。后回歙,在县城半天读书,半天砍柴卖柴。随着家庭穷困加剧,半工半读只得中断。当时,有位饱学之士王藻受聘歙县航埠头曹家任教,陶行知带着疑难登门求教,王藻先生破例收为门生。黄潭源与航埠头相距15里,陶行知每周去请教一次,雨雪天则去旁听。一个风雪天,他到曹府见老先生正在授课,不敢惊动,恭恭敬敬静立门外,老先生发现他满身披雪时,已经一两个钟头过去了,老先生感动地说:“古有程门立雪,今有王门立雪”。
[宁为真白丁 不做假秀才]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陶行知先生恪守陶氏清白家风的一句名言。作为教育家,他不仅要求学生弟子这样做,尤其要求家庭成员坚持这样做。民国二十九年(1940)夏,次子陶晓光想进成都一家无线电厂工作,厂方需要出具学历证书,而他当时并无正规学历,于是背着父亲写信给育才学校副校长马侣贤,请求开具一张晓庄师范的毕业证书。陶行知得知此事,非常生气,当晚就拍电报给儿子,要求将证书寄回审核。次年1月25日,又特地写信告诫儿子要“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他说,没有毕业证书,不能正式聘用,宁可自己出钱,不拿厂里薪水,帮助国家工作。又说:工作机会被取消,干脆返回重庆,报考金陵大学。“总之,‘追求真理做真人’不能丝毫妥协”。他还说:“万一金大也不能进,我愿意集专款,帮助你建立实验室,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与妥协。你记得这七个字,终身受用无穷。望你必需努力朝这方面修养,方是真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