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养不一定有文化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高中三年,是大多数孩子的知识巅峰
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基本都在大学工作,没有离开过。但是我始终觉得大学老师很难像中小学老师一样列入教育工作者的范畴。
在中国,教书的人都知道,真正考本事的是中小学教育。
中小学老师最能显出本事来,家长也最容易判断哪个老师是好的,哪个学校是好的。
因为中国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情况,中国孩子达到人生知识顶峰的时候,一般在他高考前三个月。
中国孩子,在高考前三个月被老师用一个字“调”,调到了他人生的巅峰。
然后,等他顺利通过高考,拿到录取通知书,进入大学后,就会有一部分孩子瞬间松驰下来。
因为进了大学都能毕业,孩子的水准,求学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对未来的向往,就会出现重大变化。
我关注咱们孩子的英语试卷,很有意思,当孩子参加完高考,过一个暑假,拿到通知书,到学校报道。
这中间,只不过隔了两三个月,但你把他考过的那份英语卷再让他做一遍的话,马上会降好多分。
这一降就不得了,可能影响他的整个人生。
这种情况非常特殊,平时我自己也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这样?但是我没有结论。
所以,今天是向各位老师请教,不是来讲什么,来和大家说说关于当下教育的几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教育需要惩戒
十年前,我参加过一次新东方家庭教育论坛,当时一位校长提出一个观点:
对我们的孩子要鼓励,要经常跟他说:孩子你真棒,你行!然后千万不要去看孩子的日记。
可我觉得,教育需要惩罚。
我们现在从小鼓励孩子,你真棒,你行。现在孩子做的最流行的手势就是“耶,我行”。
可现实世界,哪有那么多行的?
绝大多数的人,是要面临失败,人的一生绝大多数时刻,也是必须面临失败,这就是事实。
我们的孩子从小在鼓励、赞美声中成长,他没有抗击的能力。
中国的教育,离不开惩戒。
在整个闽南特别重教育,过去这里有很多私塾或者乡村学校,门口都挂一块牌子,上面写四个字“溺爱免送”。
如果你溺爱孩子就不要送到我们这里,教不了,也不教。
我们小时候,家长跟老师谈话都是“老师您辛苦了,孩子交给您了,他哪个地方做得不对,您该骂骂,该打打。”
我们小时候,难得有几个没有挨过老师打的孩子,但是我们突然开始观念完全变了。
十年前,我就提出教育必须有惩戒,在法律、程序规定下,赋予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利。
第二点思考:高考,是目前最公平的制度
现在的中国,只要家里还有一个没有高考的孩子,这个家一定鸡飞狗跳,除非这个孩子是天才。
这些年,大家也一直在讲,教育需要改革,讲了很多年。
我个人觉得,我们对教育改革,要抱非常审慎的态度。
高考,不一定是最好的制度,但它是迄今为止能够找到的最不坏,也是最公平的制度。
它不管你是谁,不问你父母是谁,不问你祖上是谁,不问你家里住多大房子,不问你妈开什么车。
你比别人强,就可以进北大清华,你比别人弱,你就是进不来。
富家子弟可能考不进北京大学,农家子弟如果有一份天资和坚持,十年寒窗也可能考进北大清华。
如果高考再不讲分数,那今后寒门子弟就更难通过十年寒窗考入一流名校,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中国教育界,一直流行这样两个概念: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个区分,也不懂为什么这两个概念会是一种冲突的状态。
我认为,应试考试,其实就是最基本的素质。
在任何社会,都会存在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平等,没有哪个社会,是绝对公平。
我们的孩子,将来也是要进入这样的环境和社会,去面对各种不平等、不公平。
如果你连公平的竞争都竞争不过人家,你还跟我讲素质,这就没有意义。
所以,我认为,应试是最基本的一种素质。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也不应该是相对立的状态。
在所谓的“应试教育”下,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多玩一点,多学琴棋书画,多跟大自然接触。
第三点思考
一个有教养的人
不会输给只有教育没有教养的人
“教”和“育”,毫无疑问,学校偏重于“教”,家庭偏重于“育”。
“育”更像一种慢慢地浸润,慢慢地陶冶,慢慢地育成。我们现在应该特别强调“育”。
我经常问大家一个问题:
如果有两个人,一个是名校博士,但随地吐痰,不遵守公共规则,吃饭吧叽嘴;
一个没有高学历,但彬彬有礼遵守规则待人接物很有教养,你认为谁在社会上会有更好的未来?
肯定是后面那个。
一个有教养的人,最终不会输给一个只有教育而没有教养的人。
“育”,说到底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母教”。
在我们那里,过去一个家娶媳妇,先看什么?先看这个女孩的妈妈。
给一个女孩找一个夫婿,先看什么?先看婆婆。
“母教”是非常重要的。
《三字经》很有意思的一点,开篇就讲教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孩子生下来不教,是爸爸的过错,如果不严格地教,就是老师的过错。
但是《三字经》里面排在前面是孟母,“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孟母是个女的,不是爸爸,是妈妈。
包括历史上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传统中国,坚信母亲是最重要的教师,而且是育的老师。
再看,我们中国的大学文家,他们回忆起自己人生的老师,无一例外都是自己的妈妈。
北大老校长胡适先生,讲到自己的妈妈,说教会他如何学习,如何坚持。
季羡林先生,也曾多次讲到妈妈,鲁迅先生用妈妈的乳来做自己的笔名。
钱学森,讲他的数学天分以及很多关于学习的观念,都来自于妈妈。
妈妈,在育的过程中太重要了。
让孩子在母爱的熏陶下,对这个世界充满温柔;
让孩子在母亲的关注下,形成一种良好的个人教养;
让孩子在母亲的关心下,成长为一个受尊敬、被喜爱的一个人。
这就是育的本质。
很大程度上,有教养的孩子,有母教的孩子,他会拥有更好的未来。
没有母教的孩子,没有教养的孩子,到底能有什么样的未来,就很难说。
所以,我一直认为,孩子,一定要孝顺自己的母亲,因为母亲奠定着他教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