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中的家训箴言并赏析(家书二则傅雷ppt)
86岁傅聪在英国感染新冠肺炎后,与世长辞。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在中国,知道傅聪是因父亲傅雷,傅雷在历史特殊时期含冤离世,也成为了国之遗憾。但在国际上,傅聪的名声大于父亲,是著名的钢琴家。
我们对于青年期间的傅聪更为熟悉,傅雷的一本《傅雷家书》,里面记载着父亲教育子女直抒胸臆,在中国父子含蓄的情感之间,爱子情深跃然纸上,让人暖心:
“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傅雷家书》也是傅雷思想的真实映射,教育观不仅仅涉及音乐、美术、哲学、历史、文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面的苦心孤诣,还有家国情怀的传承。
先做人,再做艺术家
《傅雷家书》中记录着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
生于上海傅聪,8岁半开始学习钢琴,9岁师从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1954年赴波兰留学。1955年3月获“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
1959年起为了艺术背井离乡,轰动一时,此后浪迹五大洲,只身驰骋于国际音乐舞台,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
傅雷是个教育上的严父,毫不掩盖追求孩子更好成绩的鸡娃父亲,但在人格上教育也从不放松,
傅雷所说的“先做人”之所以为“底线”,实际是傅雷一贯的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当以人格教育为主,知识其次。孩子品德高尚,为人正直;学问欠缺一些没有关系。”
而傅聪所说的“做人”则是“底线”加“底色”, “在最高意义上做一个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这里的“底色”则是以“全面的文学艺术的修养为基础”,健全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的求索追求,“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这在如今鸡娃教育下尤为珍贵的原则,这几天审理的“北大吴谢宇弑母案”,在杀害母亲动机上至今是个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父母对于吴谢宇人格教育是极其失败的。
高分高智商可遇而不可求,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来自父母的严格要求,然而,这中间忽视了做人的底线。
从事教育工作者及承担教育主要责任的父母,在期盼孩子成为各种名家已成执念时,能清醒头脑把做人、人格教育放在第一考量标注。
“自己先要锻炼得坚强,才不会被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往下拖”
傅雷士“五四“一代中国典型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应当被理解为“有知识的人”,而是有知识有思想的人。
傅雷很早发现了傅聪喜好音乐,就培养这一方面才能。待到琴艺长进之后,就让他退学,在家练琴,并亲自编课本,教他中英文等课程。
傅雷提出问题,让傅聪回答,答不上来就讲一个故事启发他,不会,再讲一个故事。
傅聪曾说:“这样,学问就成了我自己得来的,不是道听途说,不是copy,不是抄书。父亲这种教育方法,使我用用受用不尽,那就是独立思考。”
失去纯粹的思考,就会戴上日常庸俗的枷锁和锁链,失去人格的建树,就是使得整个人生变得无聊和不堪。失去看世界的眼界,即便技术在身也不会有家国情怀,振兴中华之雄力。
这是傅雷通过自己的一生实践告诉我们的人生至理。
傅雷一直在信中与儿子谈国情、谈国际走势,并未好高骛远,而是希望随时关注国家大事,强大中国首先要强大自己,而强大了自己,才能抵抗住一切负能量,散发出积极能量。家与国,都是大事,个人与集体始终紧密相连。
他在信中写道:
“自己先要锻炼得坚强,才不会被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往下拖,才有剩余的精力对朋友们喊“加油加油”!
以上这些是傅雷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提倡的,也是当今和平年代的学分至上的孩子们极度缺乏的大局观,家长过度参与知识消化过程,导致青少年缺乏积极思考能力,而眼光着重发在娱乐与技术层面,不关心中国国情。
宁静,自知,自信,自我欣赏,自我肯定,特立独行;爱,慈悲,智慧,自由;在静谧的时刻,学会和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对话,与艺术和永恒相遇,发现真我,给生命注入精神和灵魂。在日常平凡中达到深刻,在朴素过往中遇见真理。
“对不起,孩子”
很多人对傅雷持有的严厉教育方式并不认同,虽然“严家出好儿,严师出高徒”,严格的督促的监管孩子更容易出成绩,但孩子容易产生心理负担,形成亲子关系恶劣,傅聪也确实反抗过。
但在《傅雷家书》中,最可贵的部分,我认为正是来自昔日虎爸的忏悔道歉:“可怜我过了45年,父性才真正觉醒。”并多次祈求儿子的原谅。
与儿子的通信,是从“忏悔”开始的。“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
“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分析这两天来精神的波动,大半是因为: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的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这一关对我,对你妈妈都是从未有过的考验。别忘了妈妈之于你不仅仅是一般的母爱,而尤其因为她为了你花的心血最多,为你受的委屈——当然是我的过失——最多而且最深最痛苦。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
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起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傅雷的教育偏严厉,来自童年经历。他早年丧父,母亲一人把他养大。傅雷小时候贪玩不爱读书,母亲就拿绳子把傅雷绑在桌腿上,对着父亲的灵牌,要他认罪悔过。
傅雷温习功课开小差,母亲就在铜钱的方孔中塞上蜡烛头,点燃之后,贴在傅雷的肚脐眼儿上,一滴一滴的蜡烛油烫得傅雷哇哇叫,大喊“救命”。邻居曹家女主人听到跑过来,目瞪口呆:“鹏少奶奶,你怎么能对孩子下手这么狠啊,你想整死他吗?”
母亲确实试过要把傅雷扔到河里,甚至还试过在家里上吊,以死相逼,都是希望傅雷能够“用功上进,好好读书”。
在旧中国,这样的家庭教育比比皆是,不分贵富贫穷。读懂傅雷曾遭受的“虐待”,就理解了他对傅聪说的“补赎”。
1965年傅聪已结婚生子,傅雷不怕提及曾经破裂的父子关系,教育的缺陷,温暖的给予儿子鼓励和期待。信中写到:
“你得随时提醒自己,你的苦闷没有理由发泄在第三者身上。况且她的童年也并不幸福,你们俩正该同病相怜才对。我一辈子没有做到克己的功夫,你要能比我成绩强,收效早。”
能够在日后与孩子承认情感上的不足,在父权至上的年代实属不易。这也为现代父母一则警示难过,时刻反思教育中的倾向,对孩子造成的心理伤害。即便改变困难,也该做到客观沟通,对错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