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答案(陈鹤琴: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阅读理解)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他出生于没落商人家庭,早年丧父,跟着母亲艰难维持生活。在姐夫的资助下,陈鹤琴14岁考入杭州蕙兰中学,在五年后考入了清华学堂。在清华的他,成绩优异,表现出色,顺利通过公费资助留学美国,那一年他20岁,跟他同往美国的,还有一个叫陶行知的同学。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陈鹤琴在美国先后取得文学学士学位、教育硕士学位,曾师从教育学大师孟禄。1919年,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邀请,陈鹤琴返回国内,开始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的教授事业。
次年,陈鹤琴长子出生,他对儿子的成长发育历程作了长达800天的连续观察,并用文字和照片详细记录。同时,他在自己的家里开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稚园,被称为“中国的福禄培尔”。
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二十年时间里,陈鹤琴致力于推广幼稚教育,创办一系列报刊,广泛出版宣传有关儿童教育、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在学校中设置幼儿园区、幼师学科等前瞻性教育内容。
陈鹤琴教育孩子在待人接物上要掌握三把金钥匙——“谢谢”、“对不起”、“请”。他风趣地对孩子们说:“嘴巴甜,有人缘。”“喊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他要求孩子早上见到父母要说早。有一天清晨,陈鹤琴的三女儿秀云见了爸爸不说“爸爸早”,陈鹤琴就俯下身对她说:“小妹妹早!”秀云听了,也招呼道:“爸爸早!”陈鹤琴认为对孩子进行礼貌教育,家长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教材”。陈鹤琴教育孩子们要好客,亲自带孩子们招呼客人、接待客人。
建国后,陈鹤琴任南京师范学院首任院长,他以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幼教系为基础,整合全国多个高校的儿童教育和福利专业,建立中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系。在之后的时间里,他曾先后任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
鉴于传统教育的严重弊端,陈鹤琴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 陈鹤琴所谓的“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和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活教育”的课程论并不摒弃书本,只是强调历 来为教育所忽视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而书本知识则应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应能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并能够反映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特点。
陈鹤琴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对父母提出了以下要求:1、父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2、父母步调要一致;3、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
陈鹤琴提出了十七条教学原则,即: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这突出了以儿童为学习主体的思想及一个“活”字,一个“做”字,使儿童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1982年年底,陈鹤琴病重,他用颤抖的手写下: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他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为中国教育界四大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