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永远养不出幸福的孩子(不会好好说话的父母)
在某一期的《少年说》中,有一个女孩上台吐槽了自己的母亲,她说自己的母亲特别“毒舌“,——”我觉得我的妈妈生活得一定很苦,毕竟她得嘴那么毒。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当孩子数学没有考好的时候,妈妈会冷嘲热讽地说:“哎呦,你可真是个人才,下次再考成这样,你就不用去学校了。”
在节目中,女孩学着妈妈的语气,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妈妈说话的样子,引得台下的同学哄堂大笑,但是她自己却无声地哭了。
对于孩子来说,考试失利原本就已经够沮丧了,但是父母却还要再补上一刀,让孩子伤得更痛,似乎只有回到家才能表达歉意,表现得深深愧疚懊悔的孩子才算是态度好。
很多家长说:“考砸了没关系,可是你看她吊儿郎当的样子,一点都不反省自己,看着就来气。”看上去父母是在意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实际上还是更在意成绩,你考砸了,你就应该夹着尾巴做人。
台下的妈妈听到孩子的“检举”却完全不以为然,振振有词——“我的出发点是为你好,想让你知耻而后勇,努力成为优秀的孩子。”
听到“为你好”我不知道孩子是什么感受,作为旁观者只觉得这个“为你好”真的让人全身发冷。
为你好,就可以理所当然地伤害对方。
为你好,就可以擅自做主。
为你好,就可以肆无忌惮。
面对这种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的反话教育,王紫晔忍无可忍地反驳道——“你所谓的犀利直白,已经对我造成了伤害!”
《欲望山庄》里说:“柔软的舌头,可以挑断一个人的筋骨,语言有时候比暴力更能伤人。”
不经思考的谩骂、指责,鄙夷、不屑,这样的贬低,浇灭了孩子的热情,看起来随口而出的一句话,扎下的却是难以拔除的刺,它深深的扎在孩子的心里。
这也不难理解有很多孩子成年以后,有力量可以远离父母了,决定一生和父母永不相见,因为童年的伤害,烙印在孩子的血肉中。
这样日久天长的伤害,铸就了孩子和父母之间难以逾越的一道鸿沟。
知乎有一个关于“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意再跟家长沟通?”的问题。
跟帖的粉丝不计其数,其中点赞最高的博主讲述了小时候的一件事情:
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喜悦和痛苦,但是当你无法理解的时候,分享的热情被浇得透心凉,大门就会无声地关上。
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开始和父母无话可说的?
无话可说的背后又是多少被父母逼出来的伤痕累累?
事实上,亲子沟通的和谐,90%来自良性的沟通。
而很多时候,孩子和你无话可说,拒绝的不是沟通,而是不懂沟通的父母。我说得你听不懂,你不理解,你说的我不想听,每次最后都是不欢而散,孩子最后就会觉得——和父母沟通只是浪费时间!
当我们在抱怨孩子不听话,和孩子无话可说的时候,要先反思,我们是否知道如何和孩子“好好说话”?
学会和孩子好好说话,是现代父母必备的一个能力,这需要学习。
著名的教育专家李子勋说过:
“教育孩子,最主要还得把话说到孩子心里,这样孩子才会心服口服。“
和孩子沟通,话不在多,而在于是否说得对,这个“对“不是谁有道理,而是是否说到孩子的心里,用简单明了的表述,说中事和理的要害,正向直接表达个人想法。
只有孩子能够快速明白父母的真正意图,才能快速做出判断,父母和孩子之间才能进行更好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