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的孩子总觉得父母不对怎么管教(孩子极其叛逆不听话)
我们在各种能碰到孩子的场合总能听到父母说这样的话:“我这都是为你好,你怎么这么犟呢?”“你非得要这个吗?”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有孩子的人聚到一起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难管啊?”“我女儿一天和我说不到三句话”“我儿子已经拒绝和我沟通了”。
孩子真的天生就会像仇人一样和父母对着干吗?或者是现在的孩子真的那么难以沟通吗?显然不是。
- 父母常常陷入这三种情绪中难以自拔。
生活中,无论多么理性的人也常常会陷入这三种情绪中。
第一种是,分不清情绪和事情。
当我们和孩子的相处中,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首先呈现出来的是我们的情绪。我们总是在用情绪去决策事情,而不是基于事情本身去做出决策。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从餐厅吃完晚饭已经九点了,女儿突然嚷着要吃泡泡糖。我的父亲听到了马上朝女儿吼起来,你不看看时间几点了,吃什么泡泡糖,赶紧回家睡觉。只有四岁的女儿哇哇大哭起来,看到女儿一脸委屈,泪眼朦胧的无辜表情,趁父亲去开车,我蹲下来帮女儿擦干了泪水,接着对她说:“宝宝是不是很想吃颗口香糖?”“嗯嗯,我刚才看到那个小姐姐吹了那么大的一个泡泡,我也好想试试。”女儿带着哭腔委屈地说。“那很好啊,可是这里没有卖泡泡糖的,到了家门口的商店,妈妈给宝宝买,好不好?”女儿开心地点点头。
女儿只是想吹个泡泡,她并没有想过晚上九点不可以吃泡泡糖,她也不会考虑我们在当下去买一颗泡泡糖可能会耽误很久的时间,这样可能就不能按时睡觉了。就她只是想吃一颗泡泡糖的事,她有什么错?当父亲听到这件事的时候,就是按照惯性思维,直接用情绪否定了这件事。没有就事情本身做出决策,所以这样的沟通只能失败,如果多几次,可能女儿再也不愿和外公亲近了。
第二种是,分不清目标和手段。
常常把“我都是为他好”挂在嘴边的人就是分不清目标和手段。他们认为只要是自己对待孩子的出发点是对的,他们采取的任何手段都是正确的。
早上送女儿去上学时,在电梯厅里总能听到一些妈妈手里拿着衣服对孩子说,快穿上,外面冷。孩子总会拒绝。但是妈妈就会强制给孩子穿上衣服,孩子为了反抗就会呜呜大哭起来。有时我突然感到有些冷,自己加衣服的时候总会拿件衣服给女儿,女儿总会回我一句:“妈妈,那是你的感觉,不是我的感觉,我的感觉是我不冷。”我也不会再强迫了。关心孩子健康这样的出发点总是没错,但并不能以这样的目标用强迫的手段强制孩子去穿衣服。
第三种是,分不清自我与反馈。
作为父母,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我们想要培养一个怎样的孩子。大多数时候都会看到别的家长怎么做,自己就怎么要求孩子。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什么样,就把自己家的孩子往那方面培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完全失去了自我意志,自然与父母无法正常沟通。
一次和女儿同学的妈妈聊天,她是一位小学老师。她问我给女儿报了什么兴趣班,我说女儿还没想好自己喜欢什么,等她想好再做决定吧。这位妈妈对我说,他们办公室其他老师的孩子一个人报了四门兴趣班,她实在顶不住压力给孩子报了画画课,因为那些老师的孩子全部都学画画了。
生活中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别人认为孩子上名牌大学好,他就使出浑身力气要把孩子送到名牌大学去;别人说学钢琴长大气质好,他们就把孩子送去练钢琴,即使孩子哭着,也要上完钢琴课,等等。面对这样的父母,孩子怎么能好好与你沟通?
- 为什么父母会陷入这样的情绪中?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情绪?认知心理学对情绪的定义是:情绪是认知对情境的解释。情绪主要是受大脑中的杏仁核控制,杏仁核是大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属于海马体的末端,它主要负责产生、识别和调节情绪。
因为杏仁核在几万年前,人类开始进化时就具有了,而与之相对的负责理性逻辑的大脑皮层则是在人类理智的驯化过程中才得以逐步完善的。杏仁核反应快的特点也让我们的祖先在残酷的竞争得以生存下来的原因,所以人类都是由情绪主导的。心理学有个特定的名词叫作“杏仁核劫持”,也就是说人在做出理智反应之前,被杏仁核发出的情绪所劫持。由此,我们就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分不清情绪和事情,在和孩子的沟通中总会任由情绪先于理智做出决策。
其次,因为大脑需要处理的讯息太多了,为了节省精力,大脑通常会采取从众的策略。通俗讲就是随大流。心理学上把他定义为“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在面对社会主流价值观时,大多数父母很难保持独立思考。他们通常会选择大家都走的那条路,然后用暴力控制孩子走向那条大众一致选择的路。在这样的沟通中,自然没有基本的平等和尊重,父母和孩子的语言和思想都会渐行渐远,以至于孩子越长大越不愿与父母沟通。
- 父母应该如何摆脱这三种情绪的控制呢?
第一点,首先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先让自己身心安顿,基于事情本身做决策,而不是让情绪牵着鼻子走。那么,如何照顾自己的情绪呢?我们知道情绪来得快去得快,所以首先要在头脑中有这个意识;其次,和孩子交流时,开口说话前先停留一分钟,做三次深呼吸,等内心平静时再表达自己的想法。
第二点,学会倾听。
对孩子所讲的事情总能保持全神贯注地倾听,让孩子的感受被接纳和理解。当孩子能够感受到被理解时,孩子的情绪也会得到安抚,这比口头上喊出:“安静下来,住口”都要有效果得多。如果做到理解,那也就具有了共情的能力,那么沟通就会顺畅许多,孩子也会向你敞开心扉。其实,孩子的负面情绪,例如暴躁、激动、愤怒等等大多时候都是因为不被理解产生的。所有学会倾听,理解就会发生。
第三点,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
每个孩子的诞生其实都是一个独立个体的诞生,他并不是任何父母生命的延续,他都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如果父母强加限制,不仅阻断了孩子生命力的展现,也阻断了他和你的联系。股神巴菲特曾说他的父亲教给他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尊重你的感觉。”尊重孩子的感觉,让孩子自己去做选择,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要相信,从长远来看,孩子一定会趋于社会主流价值观而发展。
当父母都能从这三种情绪中走出来时,在和孩子的沟通中,父母和孩子都会变得快乐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