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学八学时的教学计划(教育学家庭教育)
第二节、提高教育的收益率
家庭教育是每一个父母必修的课程,国家也推出家庭教育促进法,主要是如何通过家庭教育的培养,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3年的家庭教育服务经验总结:家庭教育应实现三个目标:第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第二个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三个孩子的完成学业,家长你认可吗?
读书好处非常多,但是怎么读会更有效率,也就是说让我们从书中获得更多的收益,也是有学问的。会读书与不会读书的人,收益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和其它的投资有共同之处。有些人很努力,天天都在读书,可是他们的收益并不太多,这是为什么呢?读书这种头脑上的投资,也和股市投资一样,一是需要坚持不懈地长期投资;二要找到正确的投资方向,选对正确的书;三是有正确的读书方法。
一、读课外书
读书有这么好的回报,真是应该多读书了。但是面对现社会上的海量出版物,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挑选,究竟应该读什么书呢?还是用机会成本这个概念来进行分析。我们读书也是有成本的,因为读书要花时间,用于读书的时间,就不能来做别的事情了。就拿读书本身来说,可读的书这么多,我们读小说的时候,就不能读哲学;读物理的时候,就不能读化学;读名人传记的时候,就不能读英文。所以挑选读物,就是首先需要考虑的事。
除了课本之外,要读课外书。人的各项能力中,写作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而写作能力,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现代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小时候都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包括武侠小说。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课外书不可忽视。研究表明,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以上,才会形成语文能力。家长把课外书当成闲书,这种认识需要改变。语文能力形成,对于学习其它学科都大有好处。
美国中小学生一般要读七类书:第一类经典故事,第二类历史小说,第三类当代小说,第四类儿童诗集,第五类人物传记,第六类信息类图书,第七类魔幻科幻小说。阅读不能过于功利化,因为这是一项长期投资,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所以每天都要坚持阅读。
中国的学生,阅读内容单一,以教科书和教辅资料阅读为主,功利性太强。一切都围绕着考试,阅读面过窄。
二、增大阅读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一辈子的事,面对漫长的人的一生,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思维不断地进步,品格不断地提高,这就需要不断学习。锻炼思维能力和批评性思考能力;理解人生,感悟人生,丰富人生。通过阅读学习,可以丰富自身个人文涵养,强化自身修养,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阅读是投资,阅读量的大小,就是投资的多少。不阅读就是不投资。
我们先来看看世界各国平均读书的量。犹太民族被誉为世界上最爱读书的民族,以色列人均读书量居全球第一,平均每人每年阅读64本书;俄罗斯人平均每人每天用于阅读图书、报刊和其他出版物的时间近1个小时,每人年均阅读55本;日本40本,德国有25%的人年阅读量超过18本;韩国人均7本。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16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00分钟。中国人平均的阅读量和韩国差不多。根据中国大学生读书情况调查报告,有73.77%的学生说他们平均每个月阅读13本书。59%被调查的学生说他们主要阅读经典文学或者流行小说类的图书,还有40%的学生喜欢励志书籍。
美式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从小重视阅读。《中国儿童早期阅读现状报告》显示:西方发达国家儿童在6-9个月开始阅读,中国儿童普遍到2-3岁才开始阅读活动;美国儿童4岁后进入独立的、自主的、大量的阅读,中国儿童平均到8岁才能达到这个水平;中国孩子的年阅读量只有美国同龄孩子的1/6。
这不仅是老师和家长在起作用,更多的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结果。比如带6个月大的婴儿去医院看个病,儿科医生都不会忘了嘱咐你:从现在开始,你要多对他唱歌,多给他读书讲故事。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应该从小培养,开始得越早,孩子越能够终身受益。
国外大学生对阅读量的要求,简直让中国学生难以想象。中国学生和国外名校阅读量上的差距之大,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层级上。中外大学生在阅读投资上的差距,产生了毕业生质量的差距。差距不仅是语言能力层面上的,更多的体现在学习方法和思维力度上。美国顶尖大学对学生的阅读量要求非常高,学生需要完成数量庞大、内容精深的阅读任务,不仅是教材,还有大量的期刊文献和书籍。中国学生号称考试机器,在托福考试中甚至可以拿到满分,但是面对老师布置下来的阅读材料,会冒出一身的冷汗。每天的阅读量会高达上万到几万字,读完材料之后,教授还会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并且在课堂上公开对学生们的读后感作出反馈。
根据浙江工业大学 图书馆季亚娟和王醒宇《国内外大学生阅读情况比较及高校图书馆教育与推广的反思》一文,中国大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请看以下两位作者的调查结果:
调查内容 | 国内(%) | 国外(%) | ||
是 | 否 | 是 | 否 | |
1、平均每天阅读的文献量是否达到3万字以上 | 18 | 82 | 85 | 15 |
2、平均每学期诗文的课外书是否达到10本以上 | 12 | 88 | 92 | 8 |
3、平均每学期阅读专业论文是否达到50篇以上 | 17 | 83 | 92 | 8 |
4、在专业阅读过程中是否泛读比精读多 | 25 | 75 | 85 | 15 |
5、阅读的内容来源是否4种以上 | 12 | 88 | 87 | 13 |
6、是否知道如何筛选阅读材料 | 25 | 75 | 80 | 20 |
7、阅读专业书籍和论文时是否做读书笔记 | 5 | 95 | 11 | 89 |
8、专业课老师是否要求学生阅读大量教材外文献并提供书目或相关网站 | 54 | 46 | 87 | 13 |
9、专业课老师是否要求学生写课外专业阅读文献综述或评述 | 31 | 69 | 86 | 14 |
10、是否知道阅读材料的引用规则 | 8 | 92 | 98 | 2 |
11、校内是否有读书相关的活动 | 86 | 14 | 0 | 100 |
12、最喜欢的阅读场所是否图书馆 | 95 | 5 | 92 | 8 |
13、阅读目的主要以兴趣所致还是为考好成绩或为找工作 | 兴趣所致33 | 考出好成绩67 | 兴趣所致76 | 考出好成绩34 |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大学生的阅读量远远不如国外名牌大学,阅读的能力也有着本质上的差距。中国的大学生知道如何筛选阅读材料的人只有四分之一,而国外大学生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懂得这样做;只有百分之八的中国大学生知道如何引用阅读资料,而国外学生的这一比例高达98%。中国大学生对阅读本身的兴趣不太大;学术阅读时功利性非常强;非学术阅读时娱乐性又非常强。阅读量和质上的差距,反映中外学生的巨大差距。
阅读是我们学习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要想提高阅读的能力,就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来总结经验和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消遣,更多的是用于学习,提高我们的能力。我们通过大量阅读锻炼以下这些能力,一是逻辑分析能力;二是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三是记忆力。此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来锻炼自己的检索能力,也就是查阅工具书和各种文献的能力和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小学阶段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期。让孩子大量阅读课外书,可以丰富知识、吸收信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与此同时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从小开始,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大学生或者研究生来说,阅读的要求非常高。从大学时代起,首先要学会搜索大量相关资料,通过分析,阅读,整理,从中发现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只有大量阅读,才能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有所了解。再通过分析、归纳整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在国外,一个领域宏观的研究文献综述,通常都是由学术界内顶尖学者来做的。希尔伯特是对二十世纪数学有深刻影响的数学家之一,他被称作是天才中的天才。1900年,在巴黎举行的第2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38岁的大卫·希尔伯特作了题为《数学问题》的著名讲演,他根据过去特别是十九世纪数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提出了23个最重要的数学问题。这23个问题统称希尔伯特问题,后来成为许多数学家力图攻克的难关,对现代数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他提出的问题,有些已圆满解决,有些至今仍未得到解决。
检索和阅读文献是撰写科学研究综述的基础,好的文献综述,可以奠定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阅读量是培养阅读习惯的最好方法,一旦养成了阅读习惯,就会发现书中的无限乐趣。阅读习惯会一生陪伴着你,让你终生获益。
三、怎么阅读
首先要有目的,包括提高工作能力、理财和生活能力、丰富知识等。其次是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第一种是主题阅读法,在同个主题下,对多本书进行阅读,形成立体式的整体了解。第二种方法是速读法,对某个领域内的一般书籍,要采取广泛浏览的方法。先看序言和目录,了解书的内容,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随后迅速地翻阅,主要看标题或加粗的文字,做下阅读的记号,最后再读一遍,回忆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书的内容。第三种方法是重点阅读法。前面讲的两种阅读法,更强调知识的汲取和记忆。重点阅读法是根据需要,去重点阅读一本书,或者一本书中重要的章节。
消遣式阅读是第一个阶段,这是一种消遣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建立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第二个台阶是经典文学,通过对经典文学书的阅读,可以提高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让我们心智得到提升。阅读的第三个台阶就是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关于思维,最重要的是科学思维,这是我们阅读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基本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知识,包括对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基本的了解程度;(2)对科学方法的基本的了解程度;(3)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美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在全球首屈一指,国民科学素养在2005年就达到了28%。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美国的教育制度,美国要求所有专业,包括文科专业的大学生,都必须学习一年的科学课程才能授予学士学位。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做法。
一个看法或者理论是否科学,取决于它是否被众多严密的证据支持,科学研究的结果必须要接受其他对此研究感兴趣的人的监督、审查。包括发表文章、公开想法和思路,要能够质疑,并且接受别人的质疑。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具有自我纠错的能力。
科学进步,离不开质疑,包括对权威的质疑,在历史上有许多权威受到质疑的例子:伽利略斜塔落球实验中,发现自由落体定律、惯性定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对物理学的许多臆断,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哥白尼质疑托勒密的地心体系,创立起日心学说;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而荷兰科学家惠更斯质疑牛顿的光学微粒流说,提出波动说等。
四、学习与人生发展曲线
研究人员通过对一群人的定期访问,把人一生的学习情况归纳总结成五种不同的曲线:
1、蒙智曲线
这类人可能因为家庭条件或其他因素,从小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有的甚至没有启智。多数学历较低,阅读力和思维力没有被开发,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明显不足。他们过早进入社会,通过工作来吸取经验。但往往从事社会底层工作,所以成长速度非常的缓慢。由于从小接受教育少,他们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已缺乏知识需要改变,他们也缺乏能力去预见未来的危机。由于身边朋友也多与自身相似,无法激发他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导致他们一直停留在当下的环境。
这类人群大多从事体力或低技能劳动,到了50岁之后,就会因为体能的下降,同时又缺乏其它相关的劳动技能,他们中很大一部分被社会所淘汰,接下来的生活就只能需要社会补助或依赖自已的儿女。
2、早谢曲线
这类人大多数接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掌握了基础知识,具有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但在学校他们并不非常好学,本身对学习没有培养出兴趣,只是为了学历而学习。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在学校期间成长的曲线要略微平缓一些。20岁左右他们的学习力登上人生顶峰,因为本身对学习并没兴趣,所以一但离开学校后就完全放弃学习。
他们能找到相对稳定的工作,但能力的成长完全取决于工作的需求。而且也趋于在同一岗位工作数十年。由于长期的被动成长,他们的学习力与适应能力低下,对未来的危机也不敏感,当出现社会经济危机后,就有可能面临失业,而产生重大人生危机。有些人能从危机中走出来,有些人就只能为了生存而从事薪酬和待遇较差的工作。这些人刚开始步入职业生涯时,活可能还不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质量反而慢慢下降。
当进入50岁后,他们的知识水平与能力开始逐年下降,一点点地被社会淘汰。他们就像鲜花还没充分地盛开,就慢慢凋谢,所以称“早谢曲线”。这类人多处在社会中下层。
3、觉悟曲线
这类人群在学校时厌学,知识与能力成长得非常缓慢。他们通常会过早的结束学业进入社会,但好在他们掌握了一些基础知识,并具有通过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在经历过生活的磨练后他们开始觉悟,认识到未来的危机,并向往更美好的生活。
这类人因为有一定知识与学习力,当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后,他们往往比常人有更大的决心与毅力坚持不断的成长。短期内他们的知识与能力会爆发性增长,随着生活的改善而慢慢趋于缓慢,由于过早离开学校这类人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会取得相对合理的回报。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他们体验过知识改变命运的全过程,所以他们会持续不断的学习,是终生学习理念的实践者。这类人起点虽然比早谢曲线的人要低,但由于长时间的主动学习,他们的适应能力较强,往往能提前为未来做好准备,最终的生活也将一步步变得更好。未来人生的成就取决于对不同机会的把握。
4、卓越曲线
这类人群在学校的时候就比较好学,从小就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离开学校后没有向早谢曲线那样中断学习。进入职业生涯后,他们可能会有短暂的迷茫期,但因为智力见识都比较高,所以很快会找到成长的方向并开启“第二次成长”。这时候他们更多的是学用结合,学习力持续向高位强势攀升。
他们可能并没有强烈的危机感,因为在学历与能力方面,他们时常都走在多数人前面。而在事业上不断前进的步伐也让他们面对更多的机会。这部分人多数处于社会中上层,在职业生涯结束之际,他们的学习力会登上最高点,随后缓慢下降。由于他们积累的知识与经验质量较高,尽管能力下降他们也不容易被社会淘汰,退休后仍可以从事较有意义的事情。
5、睿智曲线
这类人群是人之骄子。在校时品学兼优,毕业于名牌大学,进入较好的工作岗位,他们的学习力始终保持上升趋势,直至生命终结。他们很早就知道自己人生的目标,所以总是走在前面。他们也会面对困境,但由于持续的主动学习使他们有能力解决这些难题。这是全智人生,也是终生学习理念的实践者,这类人是出类拔萃的顶尖人才。
复杂体系中,因果关系通常不会像开关与灯泡之间的关系那样明显。由于存在时间的延迟关系和依赖关系,即使是大量的投入在近期内所产生的收益抑或微乎甚微,人们往往很难在短期观察到自己在教育上投资得到的好处。但是,从长远来看,学习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充实自己,人生在学习的推动下,会遵循S型曲线不断上升。
写到最后:
阶层固化是近年来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许多研究表明,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阶层固化的现象。社会底层阶级上升的通道越来越少。这对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来说,是一个不好的信息。美国号称民族大熔炉,人们都奔着美国梦而去。但是现在美国的社会下层人士越来越难以找到上升的通道。中国的状况也不乐观,中下层人士越来越没有机会向上攀升。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种现象如果放在封建农业社会,就是要有农民起义的前兆。好在中国现在经济飞速发展,蛋糕越做越大,普通百姓虽然处在社会底层,却也比在改革开放之前的生活还是有了很大的改进。所以社会还能保持相对的稳定。
社会阶层固化是社会的疾病。对于这种社会疾病来说,现在还没有一个可以立即根治的药方。北欧国家相对来说社会更扁平化,贫富差距并不是太大。但是北欧国家的发展模式也有许多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动力不足,还有就是老年化严重后,谁来支付一大批老人的福利?
社会流动性变缓,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根据世界各国对社会阶层固化的研究,发现社会固化的根本原因并不完全在于财富的优势。对个人来说。如果舍不得在教育上投资,不让子女读书,那你的后代最大的可能就是停留在社会的底层,他们的子女,也会因此受到牵连,他们的后代会因长辈舍不得投资教育,而世代贫穷。
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V.Banerjee)和埃斯特?迪弗洛(EstherDuflo)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经济系两个教授,他们深入五大洲多个国家的穷人世界,调查贫困人群最集中的18个国家和地区,探寻贫穷的根源。后来他们写了一本书,《贫穷的本质》。这两位经济学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两位当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有人感觉不太服气,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似乎并不那么惊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发现。但是,要知道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是非常艰辛的工作,别的不说,光是跑遍五大洲那么多穷国家,就足以让人敬佩了。更何况他们的研究对现实生活有着最直接的指导意义。
在教育问题上,我们一直以来都有一种错觉,认为穷人家的孩子不上学是因为没钱。事实上,在绝大多数国家,小学、甚至初中都是免费的,但还是有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上学。原因有这样一些:一是学校教育质量低下,师资匮乏,以至高年级的学生都还读不懂低年级的课文,上学纯粹是浪费时间。二是家长自身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他们不知道教育的好处。因为教育的回报往往是十几年之后的事情,作为穷人的家长没有那么长远的投资眼光,让穷人赌一个遥遥无期的结果,对他们来说风险很大。他们宁愿把钱花到马上就能见效的事情上,比如买点食物,改善一下伙食。孩子不上学,在家帮助做一点事,哪怕是取得一点微小的经济回报也好。三是学校更愿意培养社会精英,而不是普通百姓。如果孩子学习不够好,学校就早早地就放弃这些孩子了,以至于穷人的孩子不喜欢上学。
穷人手里就那么一点点钱,要反复掂量算计:买了食品就顾不上健康、买了新衣服就不能买帽子,……。穷人过日子必须精打细算,更不幸的是,他们生活在人类文明的干旱地带,现代文明之水没有滋润到他们。穷人需要不断地做决断,而决断力对于所有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
穷人每天需要作出的选择太多了,大部分选择都要动用自控力,而自我控制就像肌肉一样,用久了就会疲倦,加上生活压力导致皮质醇的分泌增加,导致穷人更容易出现重大决策失误和情绪冲动。穷人的自我控制变差是非常有道理的,他们的信息资源不够,导致无法看清未来。要规划未来,需要有心智有闲暇时间去思考,但穷人眼睛睁开就有很多事儿不得不去操心,根本没有多少心智余瑕去思考未来和规划未来,他们的未来都被眼前的生活淹没了。
从神经学来看,人的压力和一种叫皮质醇激素水平相关,皮质醇水平越高就代表压力越大。穷人长期处于生存压力中,皮质醇水平很高,这会影响大脑的部分区域,比如前额皮质、类扁桃体等,这些是认知功能的重要区域。所以,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的穷人,他们不太可能会做出理智的决定、长远的决策。
穷人也一样惜命,为了治好病,他们更喜欢用抗生素,而且经常会做一些为时已晚的外科手术。平时他们不会花点小钱预防疾病,更不会想着要健身锻炼身体,只有当健康出了大问题,他们才会不惜借钱来保命。很多人一辈子省吃俭用,不办健身卡、不舍得体检,真的检查出大病了,哪怕是晚期,全家人都会四处举债借钱,做各种昂贵的手术,只为延长哪怕几个月的生命。
在这本书里,有一段话很让人震惊:我们和穷人之间的区别其实很小。在穷人身上有的那些毛病和问题,其实我们都有。比如: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症等。那为什么我们比他们活得好呢?答案是:有很多东西,我们是不知不觉得到的。比如,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所以就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消毒剂;再比如,我们每天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给孩子接种疫苗这个事对我们就是常识,不需要被艰难地说服。并不是我们更聪明,而是因为我们被浸泡在现代文明的大水中,即使我们个人能力差一点也不要紧,有些选择我们不用面对,社会已经帮我们做了必要而又正确的选择。
我们和穷人相同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很多年轻人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工作学习,这和穷人放弃长远目标而贪图眼前利益如出一辄,游戏的设计者利用了心理学上刺激反馈的概念,这种机制给人即时反馈,让人沉迷其中,而工作学习都是苦活,收益都在远期,远不如游戏里即时刺激有趣。
在不懂的事情上,我们一样有偏见:在网上慷慨激昂的反对转基因食品的人,并不清楚转基因到底是什么,只是凭感觉认为人工的东西不如天然;去医院看病,明明不懂,却会对医生横加批评,认为医生没有认真给自己检查和治疗;在我们认知水平达不到的领域,不少人都喜欢按直觉和情绪去理解很多东西。
调查报告证明教育是可以提高收入的。比如马达加斯加的一项计划告诉家长们,让家庭背景与他们相似的孩子多上一年学,其家庭的平均收入就会提升,孩子的成绩也会有很大的积极影响。有些家长发现自己低估了教育的好处,因为教育为其带来的收益可达到原来的2倍。在多米尼加共和国的一项早期研究中,高中生也取得了类似的成果。
人类发展史,最终动力就是科学技术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上。教育是国家之本,也是一家之本。再苦不能苦孩子,其根本意义是不能在孩子身上去省教育的投入。教育的投入,不仅仅是钱。对父母来说,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爱,孩子的将来才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