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切除化验是肿瘤严重吗(腺瘤性肠息肉切除后会癌变吗)
两年前,邱大爷体检时发现肠道内长了个息肉,医生当时建议内镜下切除,但是邱大爷害怕手术伤身,加上他认为虽然长了息肉,自己身体却没有不适,应该问题不大,于是并没有接受医生的建议。
健康是每一个人绕不开的问题,如何让全家人身心健康的幸福的生活,是每一个父母应尽的家庭责任,父母照顾着全家人的健康,特别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讲孩子心理建设时,再三强调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而近日,邱大爷因为便血、腹痛等原因又到医院检查,结果肠镜检查发现其肠道内有一直径约3cm的息肉,表面已经糜烂、出血,经过病理活检提示为腺癌。医生结合邱大爷的结肠息肉病史、以及肠镜下结肠癌表现,高度怀疑这是结肠息肉癌变。
得知诊断结果的邱大爷悔不当初,恨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听取医生的建议,早点切除息肉。
一、体检查出肠息肉,会癌变吗?
研究显示,80%左右的大肠癌是由息肉恶变而来,可以说预防结直肠癌要从预防息肉开始。
息肉组织学可分为4类:腺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和增生性息肉,一般来说,炎症息肉与肠道炎症反应有关,生长十分缓慢,基本上不会癌变。而腺瘤性息肉最易发生癌变。据研究,腺瘤性息肉癌变率约为5%-40%,息肉越大,癌变的机会也越大!
- 腺瘤性息肉——会癌变的肠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由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在大肠息肉中较为常见,由于癌变率较高,又被称为肿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总患病率为30%-50%,并且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5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达30%,到70岁发病率就达50%-65%了,腺瘤性息肉多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占全结肠70%-80%,但随着年龄增长,右半结肠的发病率比例升高。
不同种类的腺瘤性息肉癌变概率也是不同的,管状腺瘤一般分化较好,癌变率仅为1%-5%;锯齿状腺瘤癌变率为10%;直径多在2-3厘米的绒毛状腺瘤,癌变率为30%-70%;管状-绒毛状腺瘤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其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其癌变率和绒毛含量关系密切。
二、发现肠道息肉,都要进行切除吗?
很多人认为发现肠道息肉就都需要进行切除,实际上,小息肉会在肠镜检查时切除并送病理检查,直径3厘米以上的腺瘤特别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如果是炎性息肉,应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在炎症消失后,息肉会随之消失,增生性息肉如果症状不明显的话,则无需特殊治疗。
除此之外,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家族史,年龄在50岁以上,长期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以及喜欢油炸食品,长期久坐,这4类人群都是肠息肉的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十分重要,发现肠息肉时,应及时切除,阻止息肉癌变。
- 提醒:肠息肉割了还是容易复发,注意复查
肠息肉在切除后容易发生局部的复发,复发位置往往会在肠腔内的其他地方,多受到不良生活方式和习惯的影响,因此在切除肠息肉后,还应注意复查,健康的人群可5到10年做一次肠镜,如果是高危人群,则需要一年甚至是半年复查一次,如有医嘱,以医嘱为准。
三、预防肠息肉,先从饮食开始调整
肠息肉的形成有很多种原因,如肠道慢性炎症、低纤维饮食结构、长期吸烟以及遗传因素。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生活中的2个饮食习惯,更容易诱发肠息肉。
1、吃太多红肉
中国人近年来越来越高发的肠息肉和大肠癌和吃太多红肉有不小的关系,曾经逢年过节才能吃到的肉变成了餐桌上的常客,但猪肉、羊肉等红肉中含有亚铁血红素和亚硝酸盐,会和高温烹饪产生的杂环胺发生反应,刺激肠息肉的发生,因此吃红肉应当适量而为。
2、吃太多动物脂肪
肉类中含有大量的饱和脂肪酸,会刺激胆汁的产生,过多的胆汁在大肠中滞留时会转化为致癌物戊酸,而且饱和脂肪中含有的较多花生四烯酸可促进肠道息肉的生长甚至是癌变。
所以,想要预防肠息肉,得先从饮食习惯进行调整,避免摄入太多红肉、动物脂肪类食物。日常注意合理饮食,多吃蔬菜瓜果等粗纤维食物,远离腌制、烧烤等垃圾食品,同时要多喝水。其实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即使毫无便意也可保持蹲坑姿势,以形成条件反射。还有就是避免久坐,进行适当的活动锻炼,可以跑跑步,练练太极拳等。
除此之外,防治肠息肉,定期体检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发现肠息肉时,也不必太过紧张,但也有予以重视,听从医嘱,需要切除的及时切除,切除后,也需定期复查,把癌变可能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