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分享(好好说话,把话说进孩子心里去)
我曾经看到一个让人感觉到窒息的故事,这个故事和一对母女有关。母亲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买给女儿,并且从来不管女儿是不是喜欢,是不是需要,也不管女儿是不是明确的对母亲表达了“不”这个概念。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母亲看中了一个包包,发给女儿之后问女儿喜欢不喜欢。女儿说不喜欢,母亲却说你缺少一个这样的包包,你肯定会喜欢的。女儿再次对母亲表达自己不喜欢这个包包,也不想要,母亲却直接买下了包包,然后告诉女儿包包买了,你会喜欢的。
这显然是没有效果的一次沟通,甚至是一次把女儿从自己身边推开的沟通。为人父母总是希望给自己的孩子自己认为是最好的东西,却从来没有认真地考虑过孩子自己的意愿,所以沟通在此时此刻,明显失败。为什么很多父母总觉得无法和自己的孩子好好说话,也许这就是最基本的原因。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是一本讲述如何高质量亲子沟通的书籍,这本书能够有效地解决与孩子对话难、说不听、对着干等各种难题。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被吸引的是封面上的一行小字——所有高明的沟通技巧,都远不及发自真心的爱与尊重。
结合上面的那个故事来看,母亲与孩子沟通失败最主要的地方在于,母亲认为自己的爱是孩子必须接受的,所以她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自己感觉不到爱和尊重,只感受到了强制性的给予,于是沟通失败,同时还拉开了孩子与父母的距离。
从这个故事,我大概地明白了自己为什么和父母也总是沟通失败了,因为故事里的女孩跟我的情况比较像——母亲喜欢买自己看中的东西,然后强制性的给我,我没有拒绝的权利,甚至在强制性给我这些物品之后,母亲还会因为我不使用而指责我浪费她的情感和心意。
所以,每一个人,想要和堆放有效地沟通,首先需要明白一点的是,自己是否真的发自真心的有尊重对方。我想,可能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所以他们才不会显得那么的“尊重”吧。
翻开《把话说进孩子的心里》这本书,我直接被序言里的故事所吸引。作者5岁那年冬天,父亲裤子口袋里的2元铜板不见了,父母生气的将4个孩子叫到客厅,询问是谁偷拿了钱,没有人回答。父亲很生气,让所有的孩子跪在客厅地板上反省。
当父亲发现钱落在了地板缝里的铜板时,直接将客厅里的孩子都叫了起来,然后对孩子们道歉,并带着全家去看了一场电影,弥补自己对孩子们的冤枉。这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在这样的尊重里,孩子们获得了人生里宝贵的人生感悟!
如果父亲发现钱不见了,不分青红皂白就将所有的孩子训斥一顿,那么孩子们在将来的日子里,必定会和自己的父母聊聊疏远。好在父亲并未如此做,所以我才看到了这么温馨的一幕。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情绪,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曾经就是自己的一切,而孩子的所有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当父母懂得尊重孩子并与孩子心平气和的说话的时候,爱和尊重自然而然的就存在了。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错误”的行为,都会情绪不好的斥责,但是家长却忘记了在孩子的世界里,这一切都是他刚刚开始认知的存在,他们不明白那么多的是是非非。所以《把话说进孩子心里》才说,高明的沟通技巧,其实就是爱与尊重。
给孩子一个安全有爱、愿意聆听与倾诉的家庭氛围,是为人父母幸福的责任。通过看《把话说进孩子心里》,我才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大人,把这个世界已经定义死了,所以我们才会忽略一张白纸的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细心与耐心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