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爆粗口,家长怎么引导(青春期孩子的沟通技巧)
相信很多老师都曾遭遇过类似的困扰:青春期的学生总是给人琢磨不透的感觉。面对批评时,他们要么表现得不屑一顾,要么愤而抵抗。而当老师想要通过表扬激励学生时,他们似乎也不买账,甚至觉得老师很假,或者是有其他目的。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而在每个家庭中,“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更是父母不可避免的噩梦——孩子的叛逆让家长无所适从,沟通成为了亲子间巨大的难关,家庭矛盾不时升级……这一切都深深困扰着家长、老师。
如何陪伴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成为了家庭、学校、社会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想要与青春期的孩子建立良性沟通模式,首先需要了解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特征。
根据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人的发展会历经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核心任务,当任务得到恰当解决时,就会获得较为完整的同一性。反之,则会出现个人同一性残缺、不连贯的状态。
而青春期(12-18岁)的孩子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会感到困扰和混乱,他们在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自己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简言之,青春期的孩子十分在意自己在旁人眼中,以及在社会中的位置。因此,无论是在学校生活还是在家庭生活中与他们沟通时,都要以“引导学生建立新的社会角色和自我认知”为首要任务。
明确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我们在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沟通时需要遵循“夸细骂粗”的原则。
夸细
首先,我们来谈谈“夸细”。很多家长在孩子婴幼儿时期会养成两个错误的赞美习惯,即“笼统赞美”和“盲目赞美”。这一时期的父母往往把“宝贝真棒”“宝贝真优秀”挂在嘴边,而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理智尚未发展成熟,面对家长的无理由赞美,常常心花怒放。
然而,到了青春期,孩子的理性思维快速发展,自尊心也变得十分强大。他们已经具备了精准辨识“言外之意”的能力。
如果这时仍旧“笼统而盲目地夸赞”,会让他们感受到虚伪,加之这个阶段特有的敏感,他们甚至会将赞美解读成嘲讽。
因此,在这个阶段,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赞美时,要做到“三有一诚”:有理由地夸、有细节地夸、有辩证地夸、诚恳地夸。
第一,“有理由、有细节地夸”。当学生进步时,我们除了笼统地予以肯定之外,一定要聚焦于具体的行为上的变化。
不仅要“夸其然”,更要“夸其所以然”。
比如,当学生成绩进步时,不能只是说,“这次进步了20分,还不错,继续努力”,而是要聚焦到实现进步20分的具体行为。如“上个月你能够坚持每天背30分钟单词、刷一套阅读题,这种良好的学习节奏让老师非常满意”。
要注意“夸细”和“夸粗”的本质区别在于“夸细”是聚焦于行为过程、行为改变,而“夸粗”则聚焦于最终结果。
“夸过程”能够让孩子明确自己进步的地方,从而促进行为的进一步改变。而“夸结果”则往往会让孩子过度功利,只在意结果,并且由于对结果的过度关注,导致焦虑、紧张。
第二,“辩证地夸”+“诚恳地夸”。在赞美的同时,客观分析仍然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下一阶段的期待和鼓励。
很多家长在赞美过后常常会出现“但是”,如“这次你考试分数有所提高,但是老师说了,你的运算仍然有点马虎,这是非常不应该的”,之后就进入了对“运算马虎”的唠叨和批判。
要注意,“真诚地夸”是良性沟通的根本,当我们热情洋溢地赞美时,孩子是能够感觉到的,也一定会受到情绪上的鼓舞。
当然,“真诚地夸”不等于忽视仍然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表达赞美之后提出期待(而不是话锋一转开始批评)。总之,在赞美时,我们需要通过“真诚”让孩子受到情绪上的鼓舞,通过“细夸”让孩子明确行为上的变化,通过“辩证地夸”让孩子了解下一阶段的方向,最终充满激情地走好接下来的路。
骂粗
接下来,我们谈谈“骂粗”。
很多家长反映孩子不喜欢跟自己沟通,心里话不愿意和家长说,家长一说话,孩子就反感,有些家长甚至需要通过老师给孩子“传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是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少言寡语”吗?
当然不是,他们在和朋友聊天时可是“嗨得很”。那么,导致孩子对家长、老师“惜字如金”的原因是什么呢?
这就要回到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本质——他们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急切地希望能够在社会的汪洋中抛下自己的锚,希望自己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被尊重。而家长和老师与之沟通时,往往还是保持着“上对下、长对幼”的习惯,常常牢骚满腹。
师长的这种姿态会导致青春期孩子的角色混乱,自尊受到挑战。因此,在对孩子批评时要“粗骂”,即家长和老师在进行批评时,要“粗谈感受而非事无巨细地指责”,要“给出方向支持而非监督行为细节”。
首先,青春期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对自我行为进行理性评价的能力,他们对于自己做得对或不对,内心是十分清楚的。这时候,家长如果不断地唠叨细节并且指责,只是在重复孩子早已明确的负面内容,不仅没有新的信息,还会造成其反感。
如果家长能够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感受,以心换心,才能真正震撼学生。换言之,居高临下的指责带来的是反感,平等的成年人之间的表达才能带来震撼。
比如,家长与其咄咄逼人指责,不如一句“老实说,妈妈心里真的挺难过的,这不是你的问题,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来得震撼。
另外,家长在批评时也常常会聚焦结果,针对成绩反反复复地啰嗦。这时家长首先要从自己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客观引导孩子发现行为上的问题、制定下一阶段的计划,并予以相应的支持,这才是最重要的。总之,批评不是目的,引导孩子走出不良情绪,找到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才是正途。
不明智的老师和家长选择做孩子的“领导”,而聪明的老师和家长选择做孩子的朋友,“夸”和“骂”中都蕴含着无尽的技巧。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要需要记住“夸”和“骂”只是手段,其真正的意义在于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在这个特殊的阶段找到自我、认可自我,在社会的汪洋中勇敢地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