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住脾气,每天都要吼孩子怎么办(对孩子如何控制情绪不吼叫)

控制不住脾气,每天都要吼孩子怎么办(对孩子如何控制情绪不吼叫)

因为养育孩子,父母变成了“习得性无助”

前段时间,有这样一则新闻,上海的刘女士因为与儿子发生冲突,一气之下选择跳河。等被救生员救起来的时候,她竟然说:“不要救我,我真的太累了,他就希望我去死啊……”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而类似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有妈妈因为孩子不好好学习,拖着孩子走进大海,想要“吓唬吓唬”孩子;还有爸爸因为孩子不认真学习,用衣服挂抽打孩子,最终导致孩子不治身亡。

每每出现这样的新闻,很多人就指责父母情绪不稳定,控制不住自己。但是,同样作为父母,我却从这样的新闻背后感受到了深深地无奈,但凡有更好的办法,谁会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要?谁又会带着孩子去跳海呢?

面对孩子的行为,父母成为了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林格曼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他用一只狗作为被试,完成了一项经典实验。一开始,塞林格曼将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对狗进行电击。

反复实验几次之后,塞林格曼将笼子门打开,此时蜂音器响起,狗狗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夺门而出,非但没有逃走反而还没有被点击,它就先倒在地上开始颤抖。明明可以逃避点击,但是狗狗却在等待痛苦的来临。

而这也就是习得性无助的核心观念。本来可以采取更积极的行为来避免痛苦,但是却选择相信痛苦一定会到来,从而消极应对。

很多人都觉得父母在孩子面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我们来教育、批评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的也应该是孩子。

实际上,很多时候,父母的内心却未必像表现出来得那么强大。反复教孩子,孩子却总也不会,说好了要认真学习,但是只要坐在书桌前,就东张西望。孩子一次又一次地不听话,一次又一次地做不到,会让父母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久而久之,父母就会从觉得孩子有问题转移到对自己产生怀疑,觉得是自己不行。

于是,在习得性无助的驱使下,父母会出现很多错误的应对方式。

注意!父母常用的三种应对模式可能是错误的!

给孩子讲了很多遍的内容,一转身就忘了;说好了要认真检查,结果一考试就马马虎虎。这些事情在反复发生过很多次之后,就会“升级”成为父母生活中的刺激事件。

而面对这些负性刺激,父母常见的回应模式有哪些呢?

第一种,回避模式。

之前,有一则新闻,爸爸陪着孩子写作业,结果气出了心梗。最后,爸爸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顺其自然吧,毕竟活着最重要。

“陪孩子写作业到五年级,然后心梗住院了,做了两个支架。想来想去命重要,作业什么的就顺其自然吧”。

有些父母一直对孩子都是佛系,但是毕竟这样的父母是少数。很多对待孩子佛系,是因为不得不佛系。这种类型的父母并非不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也不是不想解决问题,更多的情况是感到无能为力。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选择逃避是他们处理问题的一种方式。

“就顺其自然吧,慢慢长大自然就会了,没必要现在就非得会“。他们会选择自我安慰,反正孩子早晚都是会的,没有必要现在就追求一定要有个好结果。

第二种,斗争模式。

“今天必须把这道题做会,做不会咱就不睡觉,我陪你一起,你几点睡我就几点睡”。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父母往往会“以暴制暴”。尤其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力量是比较弱小,父母骂一句打一下,都会有很明显的效果。

可是,这却不是长久之计。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新闻,孩子进入青春期,父母批评训斥,孩子就会离家出走,要是父母动手的话,孩子气急的时候,还会还手。从孩子也会出手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输了”。

第三种,麻木模式。

“算了吧,就这样吧,这孩子就是这样的,以后没啥出息了,放弃了“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家长,孩子经常打游戏,最后有了网瘾。一次一次全说不成,就变成了打骂,甚至将孩子五花大绑绑在床上。最后还是不行,就送进了那些所谓能够戒除网瘾的学校,然后就再也不管了。

每当有人提起孩子,这些父母就显得很麻木,因为痛苦,他们甚至从心里解除了与孩子的关系,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就当没生过这个孩子”。

可是,从这样的话里,我们却能感受到深深的无奈。

我们都知道,这三种模式都不是有效的应对方式,因为孩子的问题并不会因此而解决,而父母的负面情绪也不会因此而消失,反而会因为回避、斗争与麻木这样的消极对抗模式,让自己变得更加郁闷,最终压抑不住,就像火山喷发一样,伤害了自己,伤害了孩子。

于是,每一次面对孩子,父母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亲生的,是亲生的”。

难道除此以外,父母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父母究竟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情绪呢?

ACT疗法英文全称是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也叫做接纳承诺疗法,这种疗法是美国内华达大学临床心理学教授海耶斯及其同事在20世纪末建立的。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

ACT疗法倡导的核心观念就是,当你感到痛苦时,不要一味地与痛苦进行斗争,而是接受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只有真的接受之后,才会更容易找到生命的价值。

这种疗法的观念也是适合与父母在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都深受孩子问题的困扰,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父母将这些问题想得太过于严重,觉得一个小问题处理不好,孩子的一生对会因此走上下坡路。

所以,即便我们都知道面对孩子要平和,但是却还是产生了强烈焦虑的原因。在影响了自己的同时,也伤害了孩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就来看看如何在教育过程中使用ACT疗法,解救父母,解救孩子。

第一步,接纳痛苦。

遇到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一定就面对和接纳。只有面对和接纳,才有改变的可能。如果我们一味地拒绝,只会因为拒绝而丧失了了解的机会。

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是不是因为被老师批评后不敢写作业,怕写得不好反而会惹老师生气?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是因为父母总是嘘寒问暖,让孩子好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之后又被打破?

孩子不愿意和别人主动打招呼,是不是因为觉得不好意思,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够优秀,父母会更生气?

孩子身上确实会从出现很多问题,但是,每个问题背后都有它存在的原因,父母只有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才有可能找到原因,之后对症下药,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

第二步,扩大背景。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的注意力常常就只放在自己家孩子身上,这样很容易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想当然”。

我家孩子怎么还不会走路呢?

我家孩子怎么就坐不住凳子呢?

我家孩子怎么就马马虎虎呢?

这样下去,我家孩子是不是就没有出息了啊?

面对这样的问题,其实父母完成可以从横向、纵向两个角度来重新思考。

从横向的角度来说,你家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也许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而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或是错误。

比如,孩子刚上小学,老师总是批评孩子,说孩子坐不住凳子,上课不认真听讲。但是,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好动就是一个主要的特征。如果你打听一下,就会发现班级里有很多孩子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尤其是男孩子。活泼好动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我们怎么可以要求孩子逆着特征成长呢?

而且,换个角度来说,进入小学,除了让孩子学习知识,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逐步规范孩子的行为。我们可以想一下,自己刚上小学的时候,就像现在开会一样,一动不动,领导讲多久就能让自己全神贯注地挺多久吗?有的人现在都做不到,更别说小孩子了。

从纵向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要去思考,目前出现的问题真的就会影响孩子一生吗?也许有一些问题会,但是很多问题并不会。比如,孩子现在算数很慢,讲了好几遍都听不懂。

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孩子一年两年之后,你还会觉得这个问题是问题吗?有有些常识性的内容孩子慢慢就一定能学会,而且可以做到熟练应用。这与孩子的智力、认知、思维的发展都有关系,所以,父母不必要在现在就开始忧虑未来,我们只需要耐心浇灌,之后静待花开。

第三步,积极赋义。

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是绝对的好,或是不好。父母完成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那些你目前觉得无法接受的事情。

就像是孩子活泼好动这件事儿,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好像是坏事儿,孩子无法专心致志地钻研。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样的孩子似乎更有运动天赋,身体素质都不错;他们也特别容易结识好朋友,有自己的朋友圈子;面对大场面,他们好像也不怎么怯场,总是能够很好地展示自己。

这样的孩子不好吗?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很认真细腻;性格外向的孩子,往往更加坚强勇敢;不爱交际的孩子,往往更善于独处;不爱妥协的孩子,往往更加独立自主。

就像是心理学中有一种解离状态,就是情绪与当下的情境是脱节的。有的人在出现自杀或是自伤行为的时候,就是处于解离状态,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目前在做什么。

如此看来,解离是一种很危险的状态,但是换个角度来说,当我们遇到了非常危险或是对我们伤害非常大的场景时,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正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这样或是那样的“问题”,他们才成为了独特的自己,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独特,让他们有一天会闪闪发亮。

第四步,化冰为水。

冰与水的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状态不同。冰是固态的,而水是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父母看待孩子身上的问题,也应该像水一样,打破头脑中僵化的概念。不要一成不变地看待孩子的问题,更不要因此给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我们可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身上出现的每一个问题。

也许这些问题反映了孩子目前的状态,我们需要引导;也许这些问题在未来会自动消失,我们可以忽略;也许这些问题处理好了,可以给孩子成长的机会,我们可以利用。

教育孩子不容易,陪伴孩子成长更不容易,对于父母来说,从有了孩子的那一刻,我们就需要用更多的耐心与细心来与孩子相处,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10月12日 上午9:22
下一篇 2022年10月12日 上午11:00

相关推荐

  • 辍学的文案

    辍学的文案 我曾经是一名高中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然而,我最终选择了辍学,这对我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点咨询免费领取《左养右学赖颂强讲如何让孩子4-8周重返学校爱上学习的六…

    孩子教育 2023年9月5日
  • 心理健康孩子

    心理健康孩子:探索他们的世界、发现他们的潜能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稳定和健康。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孩子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

    孩子教育 2023年12月30日
  • 一年级培养孩子什么能力

    一年级是孩子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孩子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培养孩子哪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呢? 一年级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包括…

    孩子教育 2024年1月30日
  • 孩子玩手机游戏图片

    孩子玩手机游戏图片来自网络 经过测试,67%的孩子经常在手机游戏里充值。 经常玩手机游戏的孩子,长时间坐在桌前,戴眼镜,看起来有些呆滞。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

    孩子教育 2023年3月6日
  • 孩子爸老是玩手机游戏什么也不管_

    孩子爸老是玩手机游戏什么也不管,结果现在想管也管不了了,手机游戏更管不了了。特别是在孩子爸沉迷游戏之后,孩子爸越唠叨,孩子越叛逆,导致孩子和我顶嘴,孩子爸说他有网瘾了,就拿我手机打…

    孩子教育 2023年2月20日
  • 虎皮鹦鹉的叛逆期

    虎皮鹦鹉是一种十分有趣的鸟类,但它们的叛逆期也让人十分头疼。在这个年龄段,虎皮鹦鹉往往会表现出不愿意听从主人命令、喜欢独立行动、甚至攻击主人的行为。如果主人没有及时理解和应对这些行…

    孩子教育 2023年10月30日
  • 孩子天天玩手机怎么办呢

    孩子天天玩手机怎么办呢? 家长会让我们把电子产品当成洪水猛兽,“想让孩子彻底远离手机”,为了让孩子远离手机,就想尽办法藏手机,从藏手机,到给手机。 3月29日,我给家长朋友们做家庭…

    孩子教育 2023年4月18日
  • 成绩提不上去的孩子

    成绩提不上去的孩子 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各种困难和挑战。有时候,他们可能会面临学习困难、社交障碍、心理问题等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他们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然而,这些问题…

    孩子教育 2024年8月10日
  • 在月子孩子旁边玩手机

    在月子孩子旁边玩手机 前几天, 我也碰到了一位宝妈,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

    孩子教育 2023年4月12日
  • 如果学生不上学会有什么法律后果(学生不上学怎么回事)

    学生不上学的情况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疫情:在疫情期间,许多学校采取在线教学的方式,导致许多学生无法到学校上课。 2. 家庭问题:一些家庭可能会出现矛盾或冲突,导致…

    孩子教育 2024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