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与网瘾症状区分(网瘾是抑郁症的表现吗)
这是一个患儿家长发给作者的信息:我家儿子抑郁了,在我们当地一个三甲医院治疗的。吃药两个月了没有效果,还说活着没有意思,经常发脾气,什么都不做,辍学三个月了,整天就是玩游戏刷视频,一天二十多个小时就是躺在床上,不让说不让管,再这样下去孩子就毁了!我可怎么办???求您救救孩子!!!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在接下来的沟通中,作者发现这个孩子被误诊了。
抑郁症,尤其是青少年抑郁症误诊误治现象十分普遍,原因有很多种,最为关键的是以下几点。
一、抑郁症诊断标准
抑郁症症状标准如下:
1.兴趣丧失、无愉快感;
2.精力减退或疲乏感;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
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
5.联想困难或自觉思考能力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7.睡眠障碍,如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8.食欲降低或体重明显减轻;
9.性欲减退 。
二、对“兴趣丧失”症状的理解
以上九条标准在很多人看来很好理解,甚至很多患者以及患者家长对这个标准早已烂熟于胸,可是,他们真的理解了吗?理解到了什么水平?知道症状背后的诊断价值吗?比如“兴趣丧失”这一症状,普通文献中往往注释为“一般指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是抑郁症的症状之一。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迟缓为典型症状。”
曾经有多名患者家长根据自己上网查到的或者从某些“专业”人员口中得知的诊断标准向作者一一求证,如这个家长说:“LI主任,我儿子症状都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医生也诊断为重度抑郁症,您说该怎么治疗呢?”
我问:“都符合哪几条标准呢?”
他说:“兴趣丧失,整天除了打游戏、刷视频什么都不做,一指使就发脾气。”
我问:“打游戏、刷视频是不是也算兴趣呢?”
患者家长顿时蒙了。发蒙的岂止是患者家长?!
兴趣丧失一般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兴趣减退,指的是兴趣种类减少,兴趣的浓厚性下降;二是兴趣基本丧失,对于原来感兴趣的事情也不再感兴趣了。
请注意:兴趣丧失是诊断抑郁症的重要症状,却不是唯一症状。
三、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上述案例中,经过深入分析,患者除了存在抑郁情绪之外,对于网络游戏、网络视频、暴力色情影视、推理小说、言情文学、动漫等均有较为强烈的兴趣,切占据了生活的主导地位,既被社会所不容,也对自己造成了危害。这种危害既包括身体危害,也包括社会功能和心理功能的危害。依据《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是指在过分强烈的欲望驱使下,采取某些不当行为的精神障碍,这些行为系社会规范所不容或给自己造成危害,其行为目的仅仅在于获得自我心理的满足。对于该患者首先应该诊断为: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四、抑郁与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的关系
一)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
在《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第三版中,仅仅描述了四种。
1.病理性赌博:病人有难以控制的赌博和浓厚兴趣,并有赌博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赌博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经济利益。
2.病理性纵火:病人有纵火烧物的强烈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经常思考或想象纵火行为及其周围情景。纵火并非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报复或政治目的。
3. 病理性偷窃:病人有难以控制的偷窃欲望和浓厚兴趣,并有偷窃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偷窃的目的不在于获得经济利益。
4.拔毛症(病理性拔毛发):病人有拔除毛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并有行动前的紧张感和行动后的轻松感。虽然企图控制这一行动,但经常失败,结果引起毛发缺失。这种意向并非皮肤疾病或妄想、幻觉等其他精神障碍所致。
虽然本例患者不属于上述四种情况,但具有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的基本特征且占据主要地位,依据诊断的“从重”原则,理应将此诊断作为第一诊断。
请注意: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常常伴有抑郁症状。但有抑郁症状并不代表患者是抑郁症。
二)抑郁状态
本案例虽然符合抑郁症诊断的症状标准,却不太符合其他相关标准如时间标准和严重程度标准,因而不适合做出抑郁症诊断,更符合“抑郁状态”这种状态学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