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孩偷了钱用什么教育方式(小孩偷了钱怎么教育他)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一个留守小男孩被绑在树上被邻居使劲鞭打,据说这个孩子偷了钱,那个小视频里孩子被打得连连惨叫,当时网友留言分为两派,一派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偷钱就得被狠狠教育;另一派说:欺负爸妈不在家的留守儿童,太可恶了。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那么,当发现孩子出现偷钱行为时,该如何处理呢?
第一:不要强化偷的概念
有个段子说:某一天,一个妈妈想看看自己晕倒后,儿子会是什么表现,于是就假装晕倒了,她满心以为儿子会惊慌失措地扑过来,没想到一点动静都没有,她悄悄眯起眼睛看儿子在干嘛?原来儿子正拿起她的钱包,在翻里面的钱。
真是哭笑不得!
不过,当孩子在3、4岁时,会有一段时间对钱很感兴趣,因为他有时候想吃冰糕,或者想买玩具,妈妈却不同意时,他就很渴望能有钱来买。这时候他就可能悄悄把抽屉里的钱都收集起来,收在他的存钱罐里。
这个阶段不要强化说,这是孩子在偷,即便他偷偷藏在他自己的衣袋里,也不要呵斥他,可以告诉他,不能随意把钱拿到自己那里,因为钱不是普通的东西,而是代表着归属,属于别人的,就不能动。实际上,在孩子再大一些,明白道理之后,会自然不再拿了。
第二、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留美教育专家画云博士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她的女儿有一天回家特别害怕,因为她带回来一张老师写的纸条,上面写的是:你的孩子偷了别的孩子花样奶酪,这是不允许,请谈一谈。
画云博士让女儿讲讲经过,女儿刚说了一句:我偷……画云博士马上说:不是偷,是拿。女儿感激地望了望妈妈,说:我拿了花样奶酪,我很想尝尝它的味道。
美国人很爱吃奶酪,但是中国人没有那个习惯,所以他们家很少买。画云博士没说什么,而是直接带孩子去了超市,发现原来有各种各样好看的奶酪,她告诉孩子:凡是你喜欢的都拿一份。
女儿不可置信,但是非常开心,她买了自己喜欢的奶酪,还买了两份自己拿同学的那种奶酪,第二天送给了同学,画云博士对女儿说:我们需要的东西,就自己买,不能拿别人的,好吗?
女儿使劲点点头,以后再没拿过别人的东西。
父母不能对孩子的偶然性的一些行为,就大惊失色或者吼骂,而是要问清孩子目的,并且帮助孩子解决需求,而不是直接定义孩子的行为,贴标签。
第三、孩子6、7岁左右会有一个购物敏感期
孩子在6、7岁时,会有一个购物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很想有自己操控钱的快乐的,他也渴望自己能很拉风地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下楼时,儿子突然很傲娇地对我说:妈妈,你今儿想吃什么,尽管点,今儿哥请客。
原来,那天他怀揣了100元巨款,那一天我就真让他请了客,孝顺父母要从小养成起!
从孩子有了购物敏感期起,就要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了。
第四、定期给孩子零花钱
我在jason上一年级之后,每周会给他10元零花钱,并且告诉他可以自己支配,买他想要的东西,很多父母会担心,给孩子零花钱,孩子会不会马上大手大脚去花掉,实际上,当孩子觉得这钱真正属于他自己时,他反而多了一份“谋划”。
比如他想买一个100多元的枪,家长就可以引导他说,你每周10元零花钱,那一个月就是40元,这中间如果你再赚一些钱,就可以早早攒够钱买枪了。
这也是一种财商教育。
ps: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可以给孩子增加每周的零花钱。
第五、给孩子赚钱的机会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实验,这项实验长达20多年,实验主要是为了考察爱做家务和不爱做家务孩子成长后的区别,最后,调查结果显示,爱做家务的孩子更优秀,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年以后失业率是爱做家务孩子的5倍,犯罪率高达10倍,离婚率和心理疾病也更高。
培养孩子做家务的好习惯,也同时可以培养他的“赚钱商”。
在让孩子做家务时,要分清:
- 属于孩子的“分内事”:根据孩子年龄,要给孩子分派一些属于他的家务;
- 额外的事可以给他钱:在孩子做了一些不属于他的范围的家务,可以适当奖励;
- 不要固定给钱:并非是所有额外事都要给孩子钱,因为孩子很聪明,他可能为了赚钱而去特意做某些事。
除了做家务赚钱,也可以培养孩子在放假或者周末时,自己去赚钱,比如学校里或者一些社区,会举办孩子之间的旧物跳蚤会,让孩子拿自己的玩具和书去练练摊,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结语:
当孩子有了“偷钱”的举动,要分清楚孩子的年龄和目的,切勿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如果孩子还比较年幼,没有那么多是非观,可以耐心告诉孩子,钱是有归属性的,是谁的就是谁的,不能拿别人的,如果孩子已经大了,明白不能随意拿别人钱,却偷拿了,要问清孩子的目的,帮助孩子解决他的需求,但是不纵容这种行为。
孩子从父母那里得到爱的滋养和充分的安全感,自然不会再继续做此类事情,因为,他只需告诉父母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