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没有办法沟通(和孩子沟通不畅)
我们都知道沟通的重要性,即便是一家人也需要建立良性沟通。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但很多家庭的现状是,父母和孩子都渴望与对方沟通,却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如果父母长时间对孩子不闻不问,然后某一天特别刻意地和孩子沟通时,反而会带来争吵,像这种沟通就是无效的。
就像前几天听到一位家长倾诉最近的烦恼:
自己16岁的孩子不跟家里人说话,甚至把自己和他爸爸都赶到外面,有时候连自己的亲奶奶都打,怎么叫他都不理,不知道怎么沟通了。
其实很多来兴智学习的家长都会遇到“无论自己说什么,孩子都不予以应答”的沟通难题,当沟通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时,其实在之前孩子多次尝试和你沟通,只不过父母忽略了这些时刻。
这里,想提醒大家一点:沟通一定要处于同频状态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在孩子情绪没有安定之前,父母的说理,孩子听不进是很正常的,因为只有实现“同理共情”,才可以实现进一步沟通。
那父母想和孩子达成真正的沟通,应该怎么做呢?
可以按照下面步骤尝试:
第一步:分清阶段,打通认知
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父母的沟通方式也应该有些不同。
对于10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们还处于对父母的依赖期,父母这个时候只要做好一份功课:
孩子感兴趣的东西,父母要去引导并且正向满足,要去了解孩子的思维感受、兴趣爱好,学会聆听、了解、正向互动。
在进行第一步时,父母要避免“我以为”“我觉得就是这样”的想法,举个例子,五六岁的孩子主动提出说:“妈妈,我想帮你的忙,帮你提东西”,你对孩子说:“不行,你哪里提的动”,说这种话时,其实会磨灭孩子想要“付出”的兴趣;
再比如说,孩子打碎了杯子,提出了帮忙收拾,你不是说:“怎么这么不小心呀,不要弄了”,而是应该告诉孩子在避免受伤的情况下去主动收拾,可以积极鼓励孩子去做。
对于超过10岁的孩子来说,已经处于思考和身体都在快速变化的状态,就像开始提及的16岁孩子,这个时候他不是不愿意沟通,而是“你不懂我,我不知道怎么跟你沟通”。
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也是先采集信息:主动去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
可能这个时候父母产生了疑问:“诶呀,孩子不理我呀,我怎么了解呀”“我想和孩子沟通,但他不给我机会呀”。
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开始下一步。
第二步:尝试沟通,反思过程
在这一步中,父母要记住2个关键:
1.花心思,花时间。
还有多久可以陪伴孩子?你思考过这个问题吗?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16岁,这就意味着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已经不足两三年,想到这一点时,你还会不想尝试、不想和孩子沟通吗?
孩子大了就会离开父母,当你长期陪伴孩子的时间就只有几年时,父母应该抓紧时间、好好重新认识一下你的宝贝孩子。
2.分析和复盘。
你的沟通模式是什么样的?你关心的语言是什么类型的?
父母通常在和孩子沟通时,可能找个时间随意地说:“周末你跟我出去逛个街呗,听到了吗?”
但这样突然问,可能结果就是:和孩子这样说了,但他可能不回应你。
其实,这样的沟通方式或者请求是不对的,因为你的言辞里有对孩子的要求。
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足够好的话,这样说是没有问题的,不会让你们的“家庭情感账户”产生消耗。孩子也会比较乐意地接受,因为你们的关系足够好。
如果你们的关系产生缝隙或者隔阂时,这已经是一个不良的抗拒沟通的状态了,这个时候你去要求孩子付出,孩子的第一感受是觉得很无奈,毫无快乐的沟通感受可言。
或许看到这里,父母会想迫切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步:深化沟通
毫无疑问,孩子希望有人懂ta,了解他的爱好和想法。
有些父母或许尝试过说:“我看他喜欢玩游戏,我也下载一个游戏,让他教我,但是他会贬低我。”
那么这个时候父母要清楚这4种不当的沟通类型:
第一有要求的沟通、第二自身带有判断性的沟通、第三有否定的沟通、第四行为层面的沟通。
你在沟通的过程中是否使用过这些?
其实,沟通只要记住一个要点:观心才叫懂,观行不叫懂。
大多数父母通常会陷入在行为层面的沟通,行为就会涉及到对错,但观察孩子的心,这是内在的东西,不涉及到对错,父母要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因为感受可以是喜悦的、平和的、也可以是无奈的、失落的,当你去感受ta的想法,不是停留在行为上对错的判定,那其实你就领悟了真正的沟通。
你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修炼自身的过程,通过孩子和父母沟通的问题,不断精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