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调皮任性是因为父母(孩子的调皮多动,是父母的问题)
前阵,多年不见的大学同学,前不久带6岁的儿子来旅行,两家人顺便聚个餐。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没想到一见面,同学就打开了话题,抱怨儿子像跟猴一样、上蹿下跳,调皮爱闹腾,一刻钟也停不下来……
同学告诉我:当时怀这崽崽时,这小子就活力十足,胎动特别多,小腿儿踢起来也特别有力,怀孕后期,同学好几次夜晚被踢醒,所以宝宝小名才叫“闹闹”;
出生之后,闹闹就表现出对襁褓的万分“嫌弃”,总是不安分地把小手小脚伸出去舒展舒展,躺在床上动来动去;
就连睡觉时也不安分,晚上入睡时明明在床头,早上起床时却发现闹闹已经180度滚到床尾去了;
等到会说话之后,更是叽叽喳喳说不停,脑子里一会儿一个想法,就拿这次坐高铁来旅游,闹闹愣是带着口罩聊了4、5个小时,还认识了隔了两节车厢的小朋友;
一进游乐场就不断地跑啊跳啊,精力充沛地玩遍各种设施,父母都走累了,他却像充满电一样,浑身是劲,都不怎么休息;
在幼儿园里,上课时不能安静地坐在位置上,全身扭来扭曲,小动作特别多,画画课上总是无聊地撕纸玩,上足球课就精神头十足……
爸爸妈妈都担心闹闹是不是有多动症,特别是马上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想让这只“孙猴子”老老实实在教室坐上45分钟,简直太难了!
听了同学的抱怨和担心,我不禁笑了起来。
因为,我的小猴子堪比“弼马温”,都是活动量大的孩子,也是人们常说的精力充沛、闹腾好动的“孙猴子”。
孩子好动调皮闹腾,不是错!
活动量大的孩子,无论是睡着,还是醒着,他们的身体动作都会明显多于同龄人,因为他们的内部充满了能量。
好消息是,因为好动增加了练习机会,所以活动量大的孩子几乎所有动作的发展,都比其他孩子要更早、更快,如翻身、爬、直立行走等。
这类孩子的活动和能量往往让运动员都自叹不如,所以,与好动孩子相处,需要养育者同样具备旺盛的精力。
如果父母也是好动的人,就能带活力十足的孩子一起活动,彼此都会感觉满足和愉快;
如果父母很文静,很快就会受不了这只“小猴子”的折磨,不是举白旗投降,就是因疲劳过度而忍不住大声斥责孩子。
换言之,当外界环境合适时(如游乐场、动物园),这种孩子就是“活泼可爱”的;当外界环境不适合时(如教室、高级餐厅),他们就成了“调皮捣蛋”的;
所以,有问题的从来不是孩子“好动”,而是孩子与外界环境的匹配!
这要求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动”。
如何与环境适应?
第一,拟合优化养育
给好动的孩子更多发泄精力的机会,并且对他的活动给予赞美,这才是符合“拟合优化养育”模式的做法。
好动的孩子需要的活动量,比一般的孩子大很多。
可以在孩子放学后再带他去公园跑几圈儿;
可以寻求其他家人的支持和协助,给自己恢复体力的机会;
还可以帮孩子安排一个可以尽情宣泄能量的安全场所,如室内游乐场,父母得到短暂休息,孩子晚上也更容易入睡。
父母应该尽量避免一开始就带孩子去安静的、有行动限制的地方,如音乐会、画展、高级餐厅等,以免增加孩子的挫折感,给彼此带来麻烦。
等孩子的控制力有所进步,再考虑渐进的方式接触这些环境,让孩子有机会尝试不同经验,并且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时,带孩子去看儿童戏剧,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提前做好准备
好动的孩子最怕无聊,他们没事做的时候,就浑身不舒服。
在一个被限制的环境下,比如餐厅等候就餐、等父母和朋友聊天,就很容易出状况,这时候我们可以提供一些小游戏,让好动的孩子暂时有宣泄能量的出口,又不至于造成干扰。
比如,可以和孩子玩词语接龙、扑克牌、飞行棋、猜谜语和脑筋急转弯儿,也可以自己编谜语,从身边的事物特征描述开始,这种游戏不仅能消磨时间,还可以训练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表达力。
父母也可以预先准备一些让孩子消耗精力的玩具,随时关注孩子的状况,看到他快要坐不住了,就先后拿出玩具,转换孩子的活动,让其活动量得到满足。
此外,说话也是一种发泄能量的渠道,好动的孩子通常很爱讲话,所以,如果父母手边实在没有其他玩具,引导孩子说话、表演,也是一种应急的做法。
第三,针对问题行为做约定
若是孩子还没有学会自我控制,但父母又必须带他去安静的场合,在进入场所前,要先约法三章,针对问题行为做出约定。
这样,才不至于重复批评同样的行为。
还记得女儿小时候,每次去餐厅都直奔儿童娱乐区,看动画、打滑梯、搭积木,跑来跑去,不亦乐乎,饭菜上桌后也不好好吃东西,总惦记着和别的小朋友继续玩儿。
等到我说要回家时,她就开始耍赖,一会儿说自己还没吃饱,一会儿大哭大叫着不想走。
我一看总这样也不是办法,就跟女儿商量了一个“餐厅约定”,包括:
吃东西前要洗手;
吃完东西才能去玩儿;
在餐厅里不可以跑来跑去、不可以大声尖叫;
在儿童区可以小声聊天,或者画画、看书、做游戏;
在儿童区不可以跟别的小朋友吵架;
妈妈说要回家时一定要回家,不可以哭闹;
如果能够遵守上面的规定,以后还有机会来;
如果没有遵守约定,一个月之内不能再来。
“餐厅约定”的做法,效果立竿见影。
这是因为,在约束孩子行为时,大人常常只强调什么事情“不可以”,孩子听到的也是各种“不可以”,却不知道自己“可以”做哪些事。
所以,在制定“不可以”的行为清单时,如果能同时提供孩子“可以”做的行为清单,让规则变得更完整,效果会更好。
仿照上面的“餐厅约定”,我们还可以制定“超市约定”、“图书馆约定”、“游乐场约定”等等,把问题行为用类似的约定规范清楚,特别要说明遵守约定的奖励和惩罚各是什么。
不过切记,有了约定,并不能保证孩子能记住、能做到。
孩子们非常健忘,所以,每次进入约定场所前,一定要和孩子一起复习,重新唤起对规矩的记忆,让孩子行为有个清楚的参照标准。
只有这样,这些“约定”才能发挥应有的功用。
把孩子身上所谓的缺点变成优点
好动的孩子浑身上下充满了能量,随时都要爆发,如果能适当引导孩子的能量,反而可以把“好动”变成一个优点。
第一,帮孩子培养对运动的兴趣
游泳、骑自行车、轮滑、打篮球等体育项目,都是很适合多动孩子的选择,既可以发泄精力,又可以强身健体,孩子还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和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此外,很多青少年喜欢的街舞,也是引导能量正向发展和宣泄的好方式。
第二,以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做家务
好动的孩子因为随时准备要行动,而且动作很快,所以,只要方法得当,他们比一般孩子要勤快得多。
我家女儿就是个好动的孩子,所以我经常请她帮忙跑腿儿做事,有时还把做家务变成小竞赛,提高她参与的兴趣,并且对她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
第三,鼓励孩子担任老师的小帮手
比如,申请做晨读带读人,帮老师擦黑板、发作业本儿,放学时当个小小引导员。
这些帮老师和同学做的小事,一方面可以消耗过多的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孩子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促进他们正向发展。
第四,在动态中提高学习效果
通常在静态情境下,好动的孩子会烦躁不安,而在动态情境下,他们比较能够专心地思考,学习状态比较好。
家长可以在孩子幼年时,运用一些活动肢体的学习方式,来提升学习效果。
比如:
学习拼音时,可以用积木做成字母方块儿,让孩子边搬边学;
做算术时,可以在地上画格子,写上数字,让孩子用跳格子的方式回答;
还可以让孩子一边走路,一边背诗。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好动的孩子,并不意味着“麻烦”。作为一名爸爸,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只要我们想办法,让孩子——慢慢认识到自己精力充沛的特点,逐渐学会安排日常生活作息,对自己的旺盛精力适度运用和发挥,找到在静态环境下的能量“出口”。
那么,终有一天,任何“弼马温”,定将成为“齐天大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