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妈妈当众扇耳光(妈妈扇自己耳光)
孩子教育,赡养老人,工作赚钱,身体健康是每一个中年父母肩膀上的四座大山,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建议每一个家长都要好努力,特别是在教育方面,这是家庭的传承与延续,是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家长的职责。
刷到一个让人窒息的短视频。
由于上初中的儿子玩手机成绩下降,从学校回到家后的爸爸,竟然脱掉了自己的上衣,还递给儿子一根鞭子,让他来打自己。
理由是:
你变得越来越坏是爸爸的责任!
没教育好你,是我的错,动手!
我来替你挨打!我来替你受这个罪!
一旁的孩子听着这些,吓得不敢说话,一动不动。
爸爸就光着后背趴在那里,还一个劲儿地施压:
快点动手!
现在连我的话都不听了是吗?
反复逼着孩子动手。
有人评论说:子不教父之过,这个父亲真是用心良苦,这样的教育让人心服口服。
然而,从心理学视角看,这样的行为能和「教育」挂钩,绝对是对「教育」一词的侮辱。
这位父亲极端自残的方式,只是为了激起孩子的内疚感和羞耻感,进而让孩子不负重荷,只得乖乖听话。
很多网友留言:
我妈就是这样的。从小到大我必须听她的,有一次我坚决不肯照她说的做,她就发疯一样用头撞玻璃,一边撞一边叫「我怎么还不死!」最后玻璃碎了她一头。这个场景从此成为我噩梦的引子。
一次我鼓足勇气反抗我妈,跟她吵起来,然后锁上门不再听她骂街。等我再出门时,发现她不在了,地上全是带血的卫生纸,当时16岁的我吓得腿都软了,哭着跑出门找她,后来跪在她面前认错。
很多年后我才知道那是她愤怒中磕破了手,然后把血抹在卫生纸上故意吓我的。但是很奏效,从那以后我被她拿捏得死死的,让我朝西我不往东。
这些听上去堪比恐怖片的「教育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并不在少数。
今天,壹心理就和你聊聊:令孩子不堪重负的「自残式教育」。
对自己下狠手的父母,相当于给孩子投毒
综艺《不要小看我》中,一个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火」了。
这位妈妈自述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要求女儿一定要把长长的课文一字不漏地背完。
但事与愿违,无论她怎样发脾气,4岁的孩子就是背不下来。
耗到凌晨一点的时候,妈妈开始放大招:
孩子卡一下壳,妈妈就抽自己一耳光;
孩子一直卡壳,她就一直抽。
面对镜头,她笑着说:
然后我看到,我女儿的表情变得特别的惊恐。
这个妈妈觉得自己的方法奏效了,既没有打孩子,孩子又被「镇」住了,不禁有些得意。
殊不知,「直接打孩子」与「打自己让孩子害怕」,这两者的本质都是暴力,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而「殴打自己、控制孩子」的形式,往往更隐蔽,给孩子的内心造成的冲突也更大。
因为它往往披着各种「对你好」的外衣:
我已经都这么痛苦了,你还要跟我作对吗?
你看,我宁可打自己都不舍得打你!
我宁愿伤害自己都要对你好……
难以识别。
其实,凡有点育儿常识的父母都知道,「自残」根本解决不了实质问题,因为即使孩子服从,那也是因为外驱的恐惧、压力,而不是内心的意愿、力量。
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父母,选择对自己下狠手呢?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供参考。
a. 父母严重缺乏安全感
越缺乏安全感,就越需要掌控点什么。
当父母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牢牢地控制住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来,似乎就可以避免重温曾经失控的焦虑了。
b. 把孩子投射为满足「我」一切期待的神
最近,「未来少女」谷爱凌和她的妈妈,让我们看到了无条件的爱。
相反,对于我们多数人,从小见到的都是「有条件的爱」的样子——如果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就不配被爱。
就像2019年全国花滑成人组冠军安香怡,和母亲张女士。
张女士渴望当「女强人」,可进入外企后,现实却以「螺丝钉」的角色来回应她。
为此她非常痛苦、挫败。
有了女儿安香怡后,她就以「发疯虎妈」的状态逼女儿苦练花滑,「虎」到在冰场打骂年幼的女儿,以至于被其他家长举报。
这类父母,自己还处于婴儿期的全能自恋中,认定自己很完美,只是由于种种外部原因未能超越所有人。
既然我不是一般人,那我生的孩子就一定不能是一般人。
所以,如果孩子在学业、工作、待人接物等等上不够完,就会引起父母的自恋幻灭,打破了父母「我很完美」的自恋幻想。
这时父母就很抓狂暴躁,把怨恨全都倾泻到孩子身上去,让孩子承受父母自恋挫败的暴怒。
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这种暴怒是直接宣泄到孩子头上,对孩子非打即骂,虽然也很糟糕。
但如此一来,孩子很清楚父母是「坏」的角色,内心可以比较坦然地恨父母,也不会有太多内疚。
最可怕的情形是,父母接受不了自己是「坏」的。
所以,干脆狠狠地自我攻击。
这样,既宣泄了对孩子的恨意,成功吓住了孩子;
又没有成为打孩子的坏父母,甚至从「加害者」摇身一变成了「受害者」,堪称道德完人。
可事实上,这和给孩子投毒,别无两样。
他们不仅无法坦然地恨父母,还会攻击自己,心疼给自己投毒的父母。
这会让孩子在心理层面与父母的分离愈加艰难,也成为孩子未来人生的痛苦之源。
「都是因为你,你要为此负责」
所谓养育创伤,很少有一朝筑成。
那么,随着父母的「自残」日积月累,有苦难言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模样?
首先,就是自我惩罚。
试想,一个孩子天天看到:
因为我,妈妈狠命抽自己耳光;
因为我,爸爸替我挨鞭子……
这些侵入性场景,是不是太恐怖了?
慢慢的,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塞满无法消化的异物。
他们不会觉得父母有错,只会认为自己攻击了最爱的人,心中充满负罪感和亏欠感。
成年后,也不敢过好日子,不敢轻松,更不敢享受。
因为一旦迈出这一步,潜意识中就有一个熟悉哀怨的声音响起:
看,我这么痛苦,都是因为你,你要为我负责。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习惯为他人的情绪负责,时常陷入「我必须完美/我必须解决问题」的巨大焦虑中。
然后,是容易走入危险关系。
我一个大学同学,毕业后「遇人不淑」。
男生追她时很热烈,也很殷勤。
但随着交往加深,她渐渐发现对方的性格偏执,且有自虐倾向。
平时只要有不顺着他的情况,他就会一两天不吃饭不喝水,甚至发烧呕吐也不去医院,必须我同学彻底地认错道歉、痛哭流涕地求饶才行。
次数多了,同学受不了便提出分手,但此时对方的自残行为也升级了——扇自己耳光,拿头撞墙,割腕,往车水马龙的大街上冲等等……
很明显,就是想吓住女方,从而不得不配合自己的意志。
事实证明,他得逞了。
更可悲的点在于,我这个同学从小就被父母如此对待,所以她对于这种情绪高度不稳定、危险人格的对象具有高耐受性,任对方剥削、打压,还会觉得自己错了,被PUA得团团转。
爱,是一种稀有的能力
以上场景,我相信没有任何父母愿意看到。
这些动不动就扇自己耳光、捶自己头的父母,难道他们真的不想爱自己的孩子吗?
未必。
只是,爱不光是一种意愿,更是一种稀有的能力。
美国知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说过:
爱包含的不仅仅是感情,它也是一种行为方式。
如果你去问任何中毒的父母,他们爱不爱自己的孩子,他们中大多数人会斩钉截铁地说‘爱’,然而可悲的是,他们的孩子却多半会感受从未得到过父母的爱。
中毒父母所述的爱,很少转换为哺育关爱的行为。
所以身为父母,要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给到孩子所需要的爱。
不要再那么「残忍」了。
要知道,你之所以能用伤害自己的方式吓住孩子,无非是利用了孩子对你天然真挚、发自内心的爱。
如果你是孩子,在有「自残式父母」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你最重要的功课就是重新建立边界感。
父母自残,核心就是让你感到内疚、亏欠,继而为他们负责。
所以你的边界感往往是模糊的,总想为别人的情绪(通常是负面的)而做点什么,让他们开心、满意起来。
如果现在有人对你表达失望,你要做的,不是努力让他不失望,而是拨开心疼、内疚和恐惧,看到:
失望是他的感受,而你不必为他的感受负责。
如果你失望,那你就失望去好了。
这样,你便拥有了清晰的界限。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有能和不能,有对也有错。
我们需要接受那些我们做不到的、解决不了的、不完美的部分。
如此,你便走进了一片新的天地。
光透进来,那些伤痕终于被看见,被轻抚,被接纳,也终于成为我们自身不再被排斥的一部分。
带着伤,我们依旧光芒万丈。
世界和我爱着你。
References:
苏珊·福沃德《中毒的父母》
时尚先生《天才花滑少女和她的虎妈》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