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校园手机治理:拿得起,放得下(各国对手机进校园的态度)
中小学生校园使用手机所带来的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教育管理者的难题。在我国,随着智能手机在未成年人群体中的普及,不少中小学生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控”。所带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助长盲目攀比之风,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二是压缩了与他人的沟通空间,易滋生社交障碍;三是带来学习注意力分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四是易受黄色、暴力等信息的诱惑,诱发犯罪与违纪违规事件;五是长时间无节制使用手机,易引发各类健康和人身安全问题。
为此,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了“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2月23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在介绍春季学期中小学教育教学有关工作情况时,重点强调要确保手机管理落实见效。针对中小学生手机管理这一热点与难点,让我们打开“另一扇窗”,窥探国外在治理中小学生校园使用手机方面的经验。
颁布法令校规:刚性治理
2018年,法国通过法案,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法案为学校限定使用手机的场所及没收手机等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其实,法国早在2010年修行的《教育法》中就已规定,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教学活动期间或在学校禁用手机的地方使用手机。相比旧法案,新法规禁用手机范围更广,更具法律效力。
2012年,英国教育标准局宣布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在英国教育管理部门看来,课堂经常被搅乱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学生使用手机。英国教育标准局负责人表示,这种课堂乱象局面必须整治。英国教育标准局已从2013年秋季开始在学校实施一项更加严格的督查制度。根据这项新的制度,如果学校未能遏制课堂上学生利用手机发短信、接听电话或上网,学校将被教育督查部门记录并问责。
自英国教育标准局颁布手机使用禁令后,越来越多的英国中小学引入手机禁令或措施来限制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英伦名校里丁肯德里克学校规定,带到学校的手机必须关机,并且在校期间不可以被教师看到。学校不对类似物品的安全负责,责任需要学生自负。
英国伊顿公学出台相关规定,要求九年级的学生晚上要交出手机,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睡眠质量。学生一般在晚上9点30分把所有电子设备交给工作人员,第二天早上7点45分自己取回。迄今为止,这项政策只适用于九年级的学生。在看到学生对此项政策的积极反应后,该校正考虑将其推广到十年级。
美国大多数学校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课堂。为了有效治理学生使用手机问题,美国一些州的学校都制定有《学生手册》,其中内容包括手机使用规范。对于学生必须遵守的学校手机使用相关规定,家长必须签字以督促学生遵照执行。
纽约市拥有美国最大的公立学校系统,曾授权每一所学校制定各自的手机使用条款。有些学校曾出台过最严厉的手机使用禁令,致使一些学生在每天进校园之前,要先将手机存放在学校附近一辆特种卡车上,为此每次要支付1美元。
美国康涅狄格州西摩高中在2017年12月实施了严格的手机使用禁令。从那时起,学生说,在学习大厅里做功课的学生多了,食堂的声音也大了,学生们相互交谈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该校校长吉姆·弗罗因德说:“我永远不会回头——允许使用手机。”
鉴于手机给中小学生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2009年,日本文部科学省下发《关于学校手机使用等通知》,作为学校和教育委员会管理学生手机的基本政策依据。具体来说,在小学、初中,原则上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在高中校园内可有限使用手机,要求加强学校信息道德教育,彻底贯彻防范“网络欺凌”等相关措施。
在德国,虽然各州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不准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但各中小学均制定有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校规。按照相关规定,学生只可以在紧急情况下使用手机,且使用前需经教师同意。如果老师发现学生在校使用手机,手机将被没收。被没收后的手机一定需家长来校亲自领取,无论是第几次违规使用,均需家长亲自来校领取。家长如不来校领取,手机不复还给学生,直至学生毕业后由学生本人到校领取。
实行部分解禁:柔性治理
近10年来,美国部分学校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一是出于安全考虑,二是越来越多的美国教师把手机作为一种教育技术手段,引入课堂开展教学。由于上述原因,自2009年至2016年,美国公立中小学禁用手机比率下降了24%。
近年来,在美国学校处于紧急情况下,手机为学生联系外界打通了一条生命线。2018年2月14日,一名持枪歹徒在佛罗里达州一所高中企图袭击学生时,学生们用手机给他们的父母发短信、拨打911,记录了他们所遭遇的恐惧,同时也“上演了”一幕安全自救脱险大剧。
美国学生可以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寻找完成家庭作业的相关信息,或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完成数字化测验。具体说来,美国教师管理学生课堂手机使用主要采用以下两种策略:一是制定让学生心悦诚服的手机使用规则。具体做法就是使用“红绿灯”的方式,教师将红色、黄色或绿色的标志贴在教室门上,以便让学生立即知道他们可以在哪天使用手机。二是教给学生“后果前置”的手机使用思维方法。违规使用手机的后果之一可能是,要求触犯者在教室里向其他同学道歉。在美国,对于青少年来说,道歉可能是一件特别尴尬的事情。
近年来,日本部分学校正在允许将学生个人信息终端(Bring Your Own Device)带入学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育教学活动。
2019年5月,日本文部科学省组织召开关于在学校使用手机等相关有识之士会议,专题讨论中小学生校园手机使用问题。召开此次专门研讨会的动因,是为了回应大阪府教育厅所下达的《关于中小学校使用手机的指导方针》,此方针言明,如学生在上学放学途中遭遇紧急情况需要联络,允许使用手机。事实上,大阪府教育厅已经决定,从2019年4月开始允许府内公立中小学生携带手机入校。
目前,根据日本各地教委和学校透露的信息,原则上,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放学后上补习班联络方便,会让孩子随身携带手机。此外,家长还考虑到遭遇自然灾害时与孩子联络的方便,要求学校允许学生带手机入校,以确认他们是否安全。
日本中小学生校园禁用手机显现“松动”的迹象,主要源于近年来日本自然灾害频发和犯罪时有发生,孩子的监护人强烈希望将手机作为在紧急事态下与孩子联络的手段。为顺应民间诉求,时任文部大臣柴山昌彦明确表示,政府将重新审视“原则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入校的规定,只要不妨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各高中学校可自行决定是否允许学生携带手机入校。
日本中小学生校园禁用手机,能否完全或部分解禁,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经验与启示:走向“智”理
纵览上述国外治理中小学生手机问题的做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国家或地方立法、颁布政令,进行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的顶层设计;二是通过制定易操作、易检验的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的刚性校规;三是通过学校与家长的通力合作和正确引导,允许学生在校有条件地使用手机。
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当下,手机确实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我们可借鉴国外有些国家的做法,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通过地方立法,部分禁止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这样可以让学校在管理上有法可依,减少师生间由于手机引起的冲突。其次,各校要认真落实我国教育部所印发的《通知》,根据各校的实际,制定出操作性强的有关校园手机使用的校规,对学生手机使用进行科学与严格的管理。再其次,充分发挥家长在管理学生手机方面的作用。在引导学生科学与合理使用手机方面,日本学生家长发挥了重要引导作用。日本家长教师协会(PTA)有关学生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家长支持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监护人在孩子使用手机方面应该把好第一道关,要和孩子约定好使用手机的时间,并督促检查孩子严格照此执行。最后,对学生校园使用手机要做到人性化管理。韩国学校实施上学收走手机、放学前归还的方法,由教师或专门的学生负责收发。法国中小学为了防止学生上课玩手机,每个班都设有类似超市存包柜的手机存放格,学生在课前自觉把手机关机,放到写有自己名字的存放格内。一旦发现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教师会立即收缴。
以上做法我们不能盲目照搬,却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完全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到校不可行,完全采用“堵”的方式来治理手机问题,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寻找学生在校手机管理的良策,除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相关法律知识外,更需要历练出治理的大智慧。其实,严格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并不相悖。关于学生手机使用与管控,只要肯动脑筋,完全有可能寻求到既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又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权益的解决之道。
(作者单位系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两会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
“手机管理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学校是一个教育单位,应该将手机管理作为一次教育的机会,从教育的角度去推进。”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
“既要引导学生发挥手机积极的作用,也要想办法限制手机使用过长等问题。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孩子使用手机的良好习惯,增强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
“两个技术支持可以保证学生对手机的正常使用需求。一是学校的云上学习系统,可以保证学生便捷查阅资料;二是通信装备保证家校联络的通畅。学校可以设立许多电话亭,宿舍安排好固定电话,让通话交流畅通。”
《中国教育报》2021年03月11日第9版
作者:罗朝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