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如何长久地获得成长?
答案是读书。特别是一些值得终生反复阅读的书,无论是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可以解答困扰我们一生的问题,或是带来持续的内在涵养。
今天推荐的就是这样5本书,没看过的赶紧补起来!
《悉达多》
几乎每个人都思考过: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这两个困扰大多数人一生的问题,终于有了近乎满分的答案!
一位网友说,《悉达多》真的可以拯救灵魂,黑塞不愧为公认的人生导师。
就连荣格也赞叹:“读黑塞的书,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闪耀。”
这本小说讲述了一个古印度贵族青年悉达多,因为始终无法找寻到内心的安宁,于是他抛下过去所拥有的一切,和朋友踏上了求道之旅。
他先遇到了大智者乔达摩,但他拒绝了向智者学习,因为他觉得自己是独特的。然后他遇到了名妓伽摩拉,并成为了一名富商;尘世的享受在此时达到了顶峰,可他发现自己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于是他绝望地来到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却意外领悟到了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之道,内心也终于达到了平静。
在《悉达多》里每个人都可以看见自己,因为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
自命不凡,跌跌撞撞地在红尘中摸爬滚打,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开始自渡,最终找到人生的意义。
难怪这本书会被西方大学生人手一册!
《非暴力沟通》
“我相信,人们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可是,究竟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
作者马歇尔·卢森堡通过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解答了上面两个问题,并将自己的经验汇集成书。于是就有了《非暴力沟通》。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开启了经久不衰的畅销。
不仅被香港大学列为必读书单,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教育领域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
有不少读者因为阅读这本书而受益,并真心为之付诸实践。
就如同书中内容表达的那样: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很多时候,家庭的矛盾、与他人关系的淡漠,都是从一段充满“暴力”的沟通开始。
有读者说,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更好地了解了自己,释放了自己,并且让我获得了治愈。
如果你和他人的相处存在问题,或者无法悦纳自己,这本书也许能改变这一切。
《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唯意志主义创始人,用“伟大”来形容他都显得过于小气。
他的小迷弟们都是无数人眼中的巅峰——托尔斯泰、爱因斯坦、莫泊桑、托马斯·曼……
这本《人生的智慧》是叔本华晚年的成名之作,他从世俗、实用的角度,阐述了生活的本质,自己对人生和幸福的看法,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获得幸福。
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你发现了吗?很多优秀的人,都是长时间处于“孤独”的状态。
虽然人性是害怕孤独的,但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如果无法忍受孤独,人生注定会平庸下去。
在叔本华眼中,幸福不是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带来的快乐,而是源自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因为最高级、最丰富多彩并最为长久的乐趣,无疑是精神上的乐趣。”
欲望是永远无法被填平的,得不到时痛苦,得到了又感到无聊。
人生绝大部分的痛苦就源于此。
每当心烦意乱的时候,就可以翻开这本书,叔本华的智慧总能及时浇灭你心头的火。
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无论追求什么,都要首先让自己的心幸福起来。
《诗经》
有人说,如果一生只读一本诗集的话,那一定是《诗经》了。
作为中国诗歌的开始,中国文学的源头,2500 多年来,《诗经》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底蕴和美学家底。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读《诗经》,便不懂如何说话。
很多人以为《诗经》只是民间诗歌,但其实它不仅是中国文化大百科,还记录了诸多历史典故。
比如《诗经·召南·甘棠》,讲述了召公奭在治理地方时,经常在甘棠树下听讼断狱,公正无私,使官民都各得其所,天下大治。于是,“甘棠”或“召公棠”这一典故,就被用来称颂惠政及管理的惠施惠行。
比如《卫风·硕人》赞美的就是嫁给卫庄公的齐国公主庄姜。这首诗歌也被称为我国美人文学的“千古之祖”。
很多惊艳动人的诗句都出自《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简单来说,从草木鸟兽、男女情爱,到田园牧歌、人世百态、家国情怀,它无所不包。
甚至很多名人的名字都取自诗经:王国维、梁思成、林徽因、琼瑶、屠呦呦……
难怪很多文学大师和学者纷纷呼吁,《诗经》值得每一个中国家庭珍藏。
《在细雨中呼喊》
这是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李健眼中余华最好的作品。
有人说:“余华之所以成为余华,不是因为《活着》,而是因为《在细雨中呼喊》。”
故事讲述了一个父母不疼,兄弟不亲的少年孙光林,自出生就不被待见,一直被流放在家庭的边缘,父亲视他为不祥之人,没有几个朋友的他于是就这样风雨飘摇地度过了一整个无人问津的童年和沉默寡言的少年时期。在他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他只能一点点孤独地自救,自我安顿。
就如余华在书中写的那样: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总之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有网友问,《在细雨中呼喊》到底呼喊了什么?
余华说:“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令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
我们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经历过主人公孙光林的这种孤独,仿佛是行走在雨夜中,而发自心底的呼喊是对亲情、友情的渴望。
如果你时常觉得人生孤独,境遇无人理解,那就一定要去看看这本书。
【关注我,多读书,读好书】
脚步丈量不到的地方,书可以
眼睛到不了的地方,书可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