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劝学诗》说: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诗中的情况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社会状况变迁。不过在今天,科学研究得出了健康状况更多地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的结果。受教育程度高会减少疾病的发生(如减少老年性痴呆的发病),并且延长寿命。虽然读书与受教育有差异,但是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从这个角度看,古代的《劝学诗》可以再加上一句,书中自有“南山寿”。
爷爷和孙子在一起阅读,共享快乐时光。视觉中国|图
2021年曾经有一项研究显示,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只可以影响子女的三观、品质和精神状态,而且会提升子女的寿命。对过去50年全球教育程度的情况调查发现,母亲每增加一年教育可让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减少3.0%,父亲每增加一年教育可将该风险减少1.6%。显然,在父母接受教育中,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影响最大。
但是,这些数据并未体现个人受教育程度与寿命的关系。为此一个国际合作团队进行了研究,并将结果发表于2024年1月23日的《柳叶刀》杂志。
这项研究对59个国家70个地区有效数据的研究显示,18-49岁的人群每年接受教育会使死亡率风险降低,而且,这种效益是贯穿终身的,即便是到老年仍一直读书和学习,也会延年益寿,甚至达到“寿比南山”的效果。
这项研究是荟萃分析,研究人员搜索了Web of Science、PubMed和Scopus 等7个数据库,并找出了将所有全因死亡率作为结果的指标、将教育年限作为独立变量,并进行分析研究。这些数据包括从1980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16日的所有论文,研究人员最终确定了17094条记录,其中603条符合分析条件,包含59个国家70个地区的数据,生成了10355个观测值的有效数据集。
研究得出的总体结果是,在排除了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后,低教育程度是成人死亡率的一个危险因素。18-49岁的人群每年接受教育会使死亡率风险降低2.9%。具体而言,根据全球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教育水准,完成小学水平的教育(6年教育)比不接受教育的死亡率风险降低13.1%;完成中学水平的教育(12年教育)比不接受教育的死亡率风险降低24.5%;完成大学水平的教育(18年教育)比不接受教育的死亡率风险降低34.3%。也即受教育程度越高,越长寿。
如果细化到人的整个生命历程,人们接受从小学到大学18年的教育,则每增加一年的教育都会平均降低1.9%的死亡率风险。并且,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教育对死亡率风险的影响也有差异。18-49岁的人群每年接受教育会使死亡率风险降低2.9%,7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年接受教育会使死亡率风险降低0.8%。同时,即使在70岁以上的年龄段,接受教育或自己读书学习,也能显著降低死亡率。这也意味着,在人生的早期和中期(18-49岁)每年接受教育和读书学习,会较大地减少死亡风险,到70岁以上读书学习,仍然能减少死亡风险,但效果稍差。只不过,由于有中青年时期读书学习积累的较好身体情况及寿命,才能打下70岁以上的寿命基础,并且在70岁以后继续读书学习,还能延续教育延长寿命的效益。
与疾病导致的死亡风险相比较,相对于没有受过教育,18年教育所带来的全因死亡风险降低了34.3%,这个结果与预防缺血性心脏病风险的效果基本一样,而且,未受过教育的成年人与受过18年教育的成年人相比,两者的全因死亡风险类似于当前吸烟者与从未吸烟者之间的肺癌发病率或死亡率。
再按年龄组的效果来看,教育延长寿命的作用在整个人生的不同年龄段都比较显著,但在年轻的时候效果最强,随着每个人年龄的增长,遗传倾向、日常习惯、饮食或导致死亡的其他社会经济预测因素慢慢占据主导地位,影响着每个人的寿命。
这项研究也有局限性,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发达国家,这些地区经济基础较好,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但是研究缺少低收入国家的数据,因此这是一个并不算全面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是数据分析,该项研究并没有也不能解释为何受教育程度高和终身读书学习会延长寿命的直接关系或因果关系。
人的寿命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除了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包括个人的生活方式是决定寿命的重要因素。从推论和整体分析来看,由于读书学习,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容易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抽烟不喝酒,饮食科学和有度,生活比较有规律,而且能够加强锻炼。当然,收入水平较高也决定了他们能过上水平较高的生活,因而体现的结果之一便是寿命较长。虽然未必“寿比南山”,但是终身读书学习要比不读书不学习的人有较长的寿命。
张田勘
责编 朱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