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鱼我所欲也》(初三语文《鱼我所欲也》文言文原文)

鱼我所欲也 《孟子·告子上》

一、课文:鱼,我所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鱼而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有所不也。如使所欲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也?由是则生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食,一羹,得之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三、重点解词:

(1)亦:也。

(2)欲:想要。

(3)兼:同时具有。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超过。

(7)于:比。

(8)故:所以,因此。

(9)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10)恶:厌恶。

(11)患:祸患,灾难。

(12)辟:通“避”,躲避。

(13)如使:假如,假使。

(14)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意,不译。

(15)莫:没有。

(16)则:那么。

(17)凡:凡是,一切。

(18)得生:保全生命。

(19)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用,采用。

(20)为:做。

(21)而:但是。

(22)是故:这是因为。

(23)非独:不只,不仅非:不独:仅。

(24)贤者:有才德,有贤能的人。

(25)是:此,这样。

(26)勿丧:不丢掉。丧:丧失。

(27)箪:古代盛食物的圆竹器。

(28)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29)则:就。

(30)弗:不。

(3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32)呼尔: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33)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施粥,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走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正因为不吃被轻蔑所给予得来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

(34)行道之人:(饥饿的)过路的行人。

(35)蹴:用脚踢。

(36)而:表修饰。

(37)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8)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39)何加:有什么益处。何介词结构,后置。

(40)宫室:住宅。

(41)奉:侍奉。

(42)得我:感激我。

(43)得:通“德”,感激。

(44)与:给。

(45)乡:通“向”,从前。

(46)已:停止,放弃。

(47)本心:本性,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四、重点句子翻译: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够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凭借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凭借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万钟的优厚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原先为了礼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是所说的失掉了他本来的思想。

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假使人们所喜欢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躲避祸患的,什么事情不做呢?

五、文学常识

1.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2.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3.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义”,政治上主张“仁政”。

六、理解性默写

1. 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舍生取义。

2. 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6.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 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11.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2. 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辨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失其本心。

13. 不辨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七、简答题

1. 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 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表明在“生”和“义”之间要“舍生取义”,在“死”和“不义”之间要痛恨不义而不“避患”。

② 举例论证,在接受关乎性命的东西时也不能忍受羞辱。

③ 举例论证,接受优厚的俸禄,也要合乎礼义。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舍生取义。

3. 第2和3段中,作者用事实论据证明论点,请写出这两个事例:

① 在接受关乎生命的东西时,不能忍受耻辱。

② 在接受那些优厚俸禄时,也要合乎礼义。

4. 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论证,请举例说明。

① “鱼”与“熊掌”对比。② 生与死(义)对比。③ 先前与现在对比。

5. 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6. “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同时暗含“生”与“义”孰轻孰重的关系。

7.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贤者是怎样的人?是“不失本心”(或“舍生取义”)的人。

8. 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文章表现了“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9. 作者在文中赞扬了哪些人?斥责了哪些人?又告诫了人们什么?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利,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10. 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1. 古今中外有许多舍生取义的英雄人物,试举出两位,并用一句话概括其事迹:

文天祥宁死不降元,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怒对反动派威胁而不屈服。

12. “舍生取义”的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作用如何?

① 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生活常理为喻,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② 生动形象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变得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3日 下午3:23
下一篇 2024年4月23日 下午3:29

相关推荐

  • 杜甫字号

    杜甫字号: 伟大的诗人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杜甫的诗歌广泛涵盖了政治、历史、自然、人生等多个方面,被誉为“诗史上的…

    教育百科 2024年12月24日
  • 孩子厌学不让他上学

    孩子厌学是许多家长都面临的问题,如果孩子不愿意上学,可能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果孩子厌学,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家长应该了解孩子为什…

    教育百科 2025年2月28日
  • 2024年高考是什么时候 具体考试时间安排

    2024年高考的具体考试时间安排尚未公布,根据历年高考时间安排,预计2024年高考将于6月7日至8日进行,具体考试地点可能因地区而异。 高考是中国学生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也是决定学生…

    教育百科 2024年4月6日
  • 非负整数是什么

    非负整数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称为正整数。它们是由0到整数n之间的整数,其中n为非负整数的个数。 在数学中,非负整数通常用来表示一些数,例如1、2、3、4、5、6等等。这些数可…

    教育百科 2024年12月15日
  • 高中厌学了(高中厌学可以休学一年吗)

    高中厌学可以休学一年吗? 在高中时代,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压力。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学习很难,或者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挫折,导致我们产生了厌学的情绪。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成…

    教育百科 2024年7月14日
  • 孩子出现了厌学情绪,怎么办?(如何解决孩子厌学哭闹)

    如何解决孩子厌学哭闹问题 近年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许多孩子开始表现出厌学和哭闹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教育百科 2024年9月8日
  • 北京如何办理休学(北京市中学办理休学手续)

    北京市中学办理休学手续 休学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重新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休学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那些身体状况不佳或者家庭有紧急情…

    教育百科 2024年7月1日
  • 孩子为什么沉迷手机呢?一般有这四个原因(孩子为什么要沉迷手机)

    孩子为什么要沉迷手机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手机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孩子为什么会沉迷于手机呢? 首先,手机可以给孩子带来愉悦感。当孩子…

    教育百科 2024年8月29日
  • 李玫瑾 孩子厌学(李玫瑾孩子厌学高中)

    李玫瑾孩子厌学高中 李玫瑾,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她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在她的人生中,她也经历了让孩子厌学的高中时期。 李玫瑾的孩子,也就是我,在高中时期…

    教育百科 2024年9月10日
  • 孩子可以申请休学吗(今年孩子能办理休学吗)

    今年孩子能办理休学吗?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们的学业负担也越来越重。许多学生由于身体或家庭等原因,需要暂停学习一段时间,进行身体恢复或家庭调整。在这种情况下,休学…

    教育百科 2024年5月6日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