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众多,且有着很大“地位”,久而久之在农民的观念就形成了一种固有思维,这种思维一旦形成从意识上就很难改变。正如在农村流传已久的俗语:“七不出、八不入”无不在影响农村人做事时的参考,致使想象出现偏差。这些俗语虽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多数农村人还是会无条件“投降”。
农村俗语的形成,是一种多方位对事物总结的话语。以通俗易懂的话语告诫人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有时农村人在做事时或出现意外情况,旁观者总会振振有词说一些俗语来调侃,甚至还会用看没看黄历来佐证自己的言行。
七不出、八不入,这个俗语在农村地区盛行。在多年流传演变过程中,当下人们把七不出、八不入比作为农历“逢七不出门,逢八不回家”的说法。这种不成文的话语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一些思想开放的人,在面对这种无科学依据的话语时,则会用过激的言语说老辈人流传的是封建迷信,但更多人还是会信以为真。
农村俗语或多或少有它特定的道理,传着传着就会“变味”。七不出、八不入是老祖宗流传千古的告诫,但现在人却没有搞明白期中的意思,甚至演变成了逢七不出远门,闯荡他乡的游子逢八不回老家的说法。
其实“七不出、八不入”说的是要出远门之人,在没有为家里老人准备用的七种物品后就不能出门。古人眼里“以孝为先”,而七种物品则对应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备全日常所需,可供长辈使用,儿孙才能出远门办事,故用“七不出”简化形容期中包含的意思。
正确理解了“七不出”后,我们在接着谈“八不入”。八不入则指的是出远门后返乡回家时,没有做到“八德”就不能回家。“八德”指的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古人把德行看的比生命还重要,没有德行之人会遭人唾弃,人人见而远之。用“八不入”告诫子孙后代出远门做事时要以德为本。
现代人的观念与古人背道而驰,用歪理曲解了“七不出、八不入”的意思。当然在历史车轮滚滚中,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程度都不高,甚至在过去农村有一些农民是文盲,他们无法正确理解“七不出、八不入”的意思,只能用自己简化的想法相传后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有观念,也就有了逢七不出门,逢八不回家的愚蠢想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网络通畅连接世界的今天。我们要正确解读俗语的含义,唯有正确理解,谨记古人的教诲,才对得起老祖宗的良苦用心。奉劝大家就不要再抹黑“七不出八不入”了!多数人都有肤浅的认知,七事、八德才是正确蕴藏的含义。
点击关注,留评交流,这样的人最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