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之名#文与生活一般高
——读陈学书长篇小说《故土》杂感
《故土》的结构似《儒林外史》,由一些短篇小说串连而成,再现故乡半个多世纪的生活情景。对我们这些过来人,学书似在和我们围炉叙旧,促膝谈心,无拘无束地摆家居龙门阵。书中的那些人物,那些场景,仿佛就在我们身边;那些语言也非常耳熟,没有矫揉造作的生疏感。
网图侵删
20多万字的作品,反映时空跨度达半个多世纪,写得纵横捭阖,潇洒自如。视野开阔又贴近生活;既注意历史真实,又讲究文学意韵;既能准确地阐释历史,又不失灵动浪漫的诗骚文采;既有深沉的历史忧患意识,又保持着清醒的现实感受。书中涵括了历史、经济、文化和社会意识等多重价值,从不同层面上丰富了读者知识,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这便是我浏览《故土》的粗浅感受。
我之所以说它“文与生活一般高”,是因为我感到文要“高于生活”的“经”被一些人念滥了,念歪了。他们盲目、片面使用“高于生活”,在某些作品,包括一些曾红极一时的作品中,无限拔高主人公的思想言行,使书中的人物也以“高大全”的形象出现,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有的人物形象很高大,高得使人望尘莫及,望而兴叹,乃至望而生畏。作家本想塑造一个教育人民的典型,却使读者望而却步,不敢亲近,哪还敢学?最多不过是一种被迫接受的偶像而已。而学书的《故土》中,并无任意拔高的人物形象;可他塑造的众生相呢,却又一个个活灵活现地活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读之好像故友重逢;亦如老相识在一起叙旧谈新。听他们说话,看他们办事,都是真的,绝不是在表演,颇觉亲近,不感到陌生。小说中人物不少,也并非尽是好人。当然,好人是多的,而每个人物都有丰富的思想、多棱的性格。自认为是好的,值得爱,就想学,也学得到。自认为该恨的呢,恨得起来,也敢恨。书中人物与我们都不生疏。这便是我觉得《故土》好读之处,也是文学艺术价值的一种回归——回到文学自己的正位上来。平平淡淡才是真。为人如此,为文依然。
文学有多种功能,但在群文生活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今天,文学曾一度被忽视的审美功能也显露出来了。在那“阶级斗争天天讲”的年代里,一些文学评论家把文学政治功利看得太重了:以为一文可以乱天下,一文可以定太平,这就远远超过了文学价值,并要求文学承担种种力所不及的社会责任。急功近利,造成文学功能的超负荷与文学的严重错位,因而也伴之以文字狱、提拔刀笔吏。如果今天我们还用这种“政治标准第一”的观点来评价小说,就脱离现实太远了!
《故土》的创作,已开始摆脱了这种“高论”的羁绊,老老实实写生活,读来觉得很亲近。文学价值多元化的要求,使之从躁动逐步走向平静。我以这种想法来读《故土》,故认为它写得好。文中的人物、场景,尤其是黔西北的乡音,读来更觉亲近。学书如实写生活,不故作高深、任意拔高,文与生活一般高,读来最有亲切感。
生活当中出作品,作品扎实写生活。这种感受是否受“自然主义”影响?若能达到真正的“自然主义”那样写得自然,读得自在,我也就自然感到从“左”方解放出来的超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