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乃” 的常见用法有三种,其中副词为考查重点:
(一)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如此,这样”。
(二)副词,表承接,译为“于是、就,便;表结果,译为“才、这才”;
表肯定,译为“是,就是,原来是”;表示事情出乎意外,译为“竟,竟然,居然,反而”;
表判断,译为“是、就是、只是”;表重复,译为“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
(三)连词,常用在后一个分句的开头,连接前一个分句,这是和副词的最大区别。
表顺接,可译为“于是,就,便”;表他转,可译为“至于”;表假设,可译为“假如,如果”
复音虚词:乃今,乃尔,无乃。
“乃”虽然在中学课本里出现的频率不高,但是近五年(2004-2008)高考就考查了十七次,考查的频率仅次于“以、之、而、其”。
(一)代 词
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你们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你们”,不能作宾语。例如: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朝廷军队向北收复中原那一天,家祭时不要告诉你的父亲。
(2)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了你父亲的心愿。(其:副词,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尔,你)
(3)朕心朕德,惟(只,只有)乃知。(《庄子·周书·康诰》)——我的心意,只有你知道。
(4)古我先后,既(已经)劳乃祖乃父。(《尚书·盘庚中》)——从前我门的先王,已经烦劳你们的祖先和父辈。(先后:前代君主)
2·指示代词,译为“这样,如此”。例如:
(1)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我这样做了,可是反过来问问自己,却不了解自己的想法。(夫,句首语助词,无义)
(2)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你的见识)为什么这样短小!
(3)子无乃称!(《庄子·德充符》)——请你不要这样说!
(二) 副 词
“乃”作副词,多用在动词前边作状语,表承接、结果、肯定、意外、判断、重复、并列、范围、数量、范围等。
1·表示前后两件事在情理或时间上相承时,译为“于是、就,便”等。例如:
(1)蒙乃始就学(《资治通鉴·孙权劝学》)——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就学,学习
(2)百废具兴(兴办),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具,同“俱”,全、皆)
(3)太子丹恐惧,乃请(于)荆卿曰。(《荆轲刺秦王》)――太子丹惊慌害怕,就向荆卿请求说。
(4)三年,乃流王于彘(zhì)。(《召公谏厉王弭谤》)――三年以后,便将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
(5)寻其方(方位)面(朝向),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寻查振动的龙头的方向,便知道地震的方位。(方面:方位,方向)。
(6)秦王斋五日后,乃设(设置)九宾(bìn)礼于廷,引(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斋戒五天之后,就在朝廷上设置“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2·表示结果,即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译为“才、这才”。例如:
(1)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亚夫乃传言开壁(营垒)门。(《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
(3)以衾(qīn,被子)拥(盖着)覆,久而乃和(暖)。(《送东阳马生序》)――用被子裹着(我),很久才暖和过来。
(4)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张衡传》)――(他)精心构思结构文辞,(经过)十年才写成。(傅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也写作“附会”)
(5)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报任安书》)――屈原被放逐,才写成《离骚》。
(6)使牧羝(dī,公羊),羝乳乃得归。(《苏武传》)——让(苏武)放牧公羊,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乳:名词作动词,生育,生子)
(7)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吕氏春秋·义赏》)——天下得胜的人多了,而霸主才五个。
3·表示肯定,译为“是,就是,原来是”。例如:
(1)事所以不成功,乃欲以生(活捉)劫(强迫,威逼)之。(《荆轲刺秦王》)——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就是想活捉、威逼你。
(2)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毛遂自荐》)——我是今天才请求放在布袋里罢了。
(3)吾乃与而君言。(《毛遂自荐》)——我是在和你的君侯说话。(而,通“尔”,你的)
4·表示判断,用于判断句中的名词谓语之前,兼有动词的作用,句末常有语气助词“也”。译为“是、就是、只是”等。例如:例如: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应当立为国君的人是公子扶苏。
(2)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如果大事不能成功,这是天意啊。
(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没有关系,这就是仁道呀。
(4)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现在公子有急事,这正是我出死力报效您的时候。
5·表示事情出乎意外,有转折的意思,译为“竟,竟然,居然,反而”等。例如:
(1)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他们)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课文注释为“于是,就”)
(2)问今是(判断词)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桃花源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如今士大夫的才智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这真是奇怪啊!
(4)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廉颇蔺相如列传》)――现在您竟(或“却”)从赵国逃跑,投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
(5)至拜大将军,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侯列传》)——等到任命大将军时,(被任命的)居然是韩信,全军都感到惊奇。(拜,授予官职)
6·表示转折,译为“却,但,可是,但是”。例如:
(1)不见子都,乃见狂且(jū,,者)。(《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美男子,却遇举止轻狂人。(子都,古代著名的美男子。狂且,举止轻狂的人)
(3)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都)称柳敬亭之说书。(《柳敬亭传》)――从那以后,说书人的姓名,就再也没有听到过;但是近年来,(人们)都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水平。
7·表示重复,译为“再”。例如:
(1)度(duó)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估计我回到军营时,你再进去。
(2)吾能弭(m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谏厉王弭谤》)――我能制止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8·表示并列,译为“而,又”。例如:
(1)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zhòng)《经首》之会。(《庖丁解牛》)――进刀解牛发出的騞騞响声,没有不合于音律的:(他的动作)既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符合《经首》乐曲的节奏。
9·表示范围、数量、程度,译为“仅,仅仅,只”等。例如:
(1)项王乃复引(率领)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项王就又率军东进,到达东城,身边仅有二十八个骑兵。
(2)而乃以手共(共同,一起)搏之。(《荆轲刺秦王》)——(群臣)仅仅用手一起和荆轲搏斗。
(3)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只让张良留下辞谢。
(4)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qiǎng)步。(《触龙说赵太后》)――我近来特别不想吃饭,自己只勉强散散步。
(三)连 词
“乃”作连词,常用在后一个分句的开头,连接前一个分句,这是和副词的最大区别。
1·表示承(顺)接,译为“于是,就,便”。例如: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因为那种环境太凄清了,不能呆得太久,于是记下这番景致就离开了。
(2)(秦伯)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戍守)之,乃还。(《烛之武退秦师》)――(秦伯)派杞子,逢孙、杨孙留守郑国,就率军回国了。
2·表示他转,译为“至于”。例如:
(1)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至于我所希望的,是学习孔子。
3·表示假设,译为“假如,如果”。例如:
(1)乃汝尽逊(顺从)曰时叙(承顺),惟(宜,应当)曰未有逊事。(《庄子·周书·康诰》)——假如完全顺从你的意志断案才叫承顺,应当说不会有承顺的事。(汝尽逊:尽逊汝)
(2)思乃精,志之荣。(《荀子·成相》)——思虑如果周密,志向就广大。
(四)复音虚词
1·乃今:才开始,现在(今天)才,如今,这才。例如:
(1)乃今得闻教。(《荆轲刺秦王》)——现在才听到您的指教。
(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è)者,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背负着青天,没什么阻碍它,然后才开始打算往南飞。(图南:计划向南飞)
(3)而彭祖乃今以久(长寿)特(独)闻。(《逍遥游》)——可是彭祖如今独以长寿著名。(闻,为人所知)
2·无乃:表示推测,相当于“恐怕,只怕”。例如:
(1)今君王既(已经)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君王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了,然后才寻求有计谋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
(2)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远方的主人已做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恐怕不行吧?(远主,指郑国国君)
3·乃尔:如此,就这样,竟然这样。例如:
(1)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回到空房中不断长叹,(殉情)的主意就这样决定了。(立:定,定下来)
(1)诸刘叹曰:“不意乃尔(如此)!”(《颜氏家训·勉学》)——刘灵的几个孩子说:“想不到有这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