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勒石燕然”典故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
“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1.《渔家傲·秋思》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暗示功业难就)
借用“勒石燕然”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又思乡念亲的复杂情感。
2.《使至塞上》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暗示战事胜利)
借用“勒石燕然”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
诗人对边关将士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的赞叹。
二、“黄金台”典故
《战国策·燕策一》中记载,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所以“黄金台”多指知人善任、礼贤下士的明君
1.《雁门太守行》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借用“黄金台”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而浴血奋战、誓死效国的英雄气概。
2.《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以“古人”、“来者”指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抑郁和孤寂之情。
三.多个典故表达同一情感
1.《行路难》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垂钓碧溪上:传说姜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碧溪垂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乘舟梦日边:传说伊尹被商汤重用以前,曾梦到乘舟过日月之边
借用“姜尚碧溪垂钓”“伊尹乘舟梦日”的典故,表明诗人仍对从政抱有希望,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依旧任云中太守。
借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