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江西省博物馆
推出2024年开年大展“御瓷归来”
展览联合故宫博物院、景德镇御窑博物院等
7家文博单位
展出御瓷精品文物180件(套)
本次集中展出的御瓷都有啥亮点?
走!一起去看看↓↓
明清御瓷汇聚
讲述600年御瓷史
“御瓷归来”展览分为五部分
通过与故宫博物院的深度合作
实现了600年间经典御瓷代表作
首次大规模集中回归故里
其中,珍贵文物占八成
展现了明清两代官窑瓷器的
高超生产技艺
江西省博物馆策划交流部主任刘薇表示
这是首次成体系地回归故里展出
展品数量和展品之精都突破于以往
展出作品中
有首次走出故宫博物院的
成化斗彩三秋杯、雍正葱绿釉碗
……
也有首次成系统规模展示的文物
景德镇御窑
在明清600年间不断地提供御瓷
它进宫有三种方式
每年按例烧造的大运瓷器
传办瓷及进贡瓷器
御瓷拣选标准极为严苛
除部分最终进入宫廷外
为防止御窑瓷器和制瓷技术外泄
落选品也被严格管控
明代早中期采取就地打碎、集中掩埋的方式
部分展区就展出了一批
历年来考古发掘的御窑瓷器碎片
另外,该展览还展出
铜红料花卉纹试料碗、瓷套钵等
明清时期“高精尖”的科技成果
展现了那个时代御窑的研发能力
无所不工、无所不精
600年御瓷展现超高技艺
明清时期
御窑厂汇聚历代名窑制瓷智慧
同时“跨界破圈”
在陶瓷以外的领域广泛汲取灵感
以“无所不工、无所不精”为追求
烧造出仿生瓷、薄胎瓷
呈现了浓郁的东方审美品格和文化气韵
展览中亮相的一批文物
乍一看像木器、漆器或青铜器
其实它们都是瓷器,学名叫“仿生瓷”
可以仿拟人类、动植物
也可以仿照某种器物的色泽肌理
以惟妙惟肖、以假乱真为最高目标
专家介绍,仿生瓷出现于清代雍正时期
直到乾隆时期,才日渐繁荣
究竟是怎样的釉料配方
才能使瓷器呈现出竹、木、铜等
不同的质感呢?
以仿木釉为例,在各种釉彩中
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红釉
最适合模拟木器的效果
到了18世纪,窑工发现
如果以硝酸钾代替氧化铅为助熔剂
氧化铁红釉便可呈现出偏橘色的效果
视觉上与木器更加接近
不断发现,不断尝试
在经高温烧成的瓷胎上
涂刷深浅不同的红釉
模拟出木器的纹理、节疤
再把器物放入窑炉中用低温二次烧造
从而让器物显出多层次颜色
最终烧造出更逼真的仿木纹理
明代永乐、宣德两朝
御窑瓷器的数量和种类丰富
青花、甜白、红釉、酱色釉等瓷器均有生产
到了清代顺治康熙时期
景德镇御窑厂恢复生产
在釉料、造型、纹饰等方面
再度进行创新
薄胎瓷与厚胎瓷就是其中的代表
厚重端方、大气典雅的大件器物
轻巧秀丽的薄胎瓷器
烧造时极易开裂、变形
烧制难度都非常大
需要千百次反复试验
才可能得一件成品
这些御窑瓷器精品
凝结了大国工匠的高超智慧
御窑瓷器海纳百川
汇聚多元文化精粹
明清两代,御窑厂瓷器烧造技艺
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本次展出的众多文物
堪称这个时期御窑经典作品
仔细观察,还能发现隐藏在御瓷里的
中外文明交流印记
明清时期,中国陶瓷生产地
主要集中在江西景德镇
并形成了专门烧造宫廷用瓷的御窑厂
600年间,瓷器烧造技艺、品类
不断推陈出新,经典佳器层出不穷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代表
传统青花瓷为白地青花
属于釉下彩瓷器
本次展览也重点展示了
中国古代青花瓷烧造黄金时代——
明代永乐、宣德两朝的青花瓷
明清时期
中亚、西亚、南亚、欧洲各文明的
文字、纹样、造型、工艺技法
甚至生活方式等
在御瓷上留下了文化交流的印记
成为景德镇御窑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
如今,“瓷都”江西景德镇
吸引着来自全球的
近3万名陶瓷爱好者到此定居
据统计,景德镇的“景漂”中
每6人就有一位来自国外
他们制作的瓷器
融合中西方美学,精美独特
让陶瓷再次成为沟通中外文明的载体
从郑和七下西洋将御窑瓷器作为国礼
到江西景德镇瓷器行销海外
成为全球化商品
中国瓷器不仅是日用品和艺术品
更成为文明之间对话的桥梁
传递着中华民族
开放包容、和平友好、美美与共的
精神和气度
为了让观众更好地体验展览
江西省博物馆设置有
沉浸式的观展空间
多个多媒体互动项目适配年轻人的喜好
展览时间:2024年1月8日~2024年4月8日
展览地点:江西省博物馆一层1号展厅
千百年来,中国陶瓷文化
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快来领略御瓷的魅力吧
综合:CCTV-1《美美与共》、《新闻直播间》
来源: 央视一套